布達拉宮一部珍貴的歷史畫卷
日期:2016/12/14 18:47: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布達拉宮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它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經幡交相輝映,對比鮮明的紅、白、黃三種色彩,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1961年,布達拉宮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松贊干布始建,五世達賴重建
7世紀初,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定都邏些(今拉薩),建立吐蕃奴隸制政權。唐太宗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與唐王朝聯姻,為迎娶文成公主,在紅山上修建了宮殿。因為松贊干布把觀世音菩薩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經中觀世音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稱作“布達拉宮”。當時的布達拉宮有大小房屋1000間,松贊干布在此分官建制、立法定律、號令群臣、施政全藏,派遣、迎送來往於周邊各國的使者,促進吐蕃社會的繁榮。布達拉宮由此成為當時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顯赫。
9世紀時,吐蕃王朝解體,布達拉宮逐漸被廢棄。此後隨著西藏的政治中心移至薩迦,布達拉宮也一直處於破敗之中。
清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五世達賴洛桑嘉措建立了噶丹頗章政權,拉薩再度成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世達賴開始重建布達拉宮,三年後竣工,稱為“白宮”。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五世達賴入住宮中。從這時起,歷代達賴都居住在這裡,重大的宗教和政治儀式也都在這裡舉行,布達拉宮由此成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五世達賴去世後,為安放靈塔,宮廷總管第巴•桑結嘉措繼續擴建宮殿,形成以五世達賴靈塔殿為主的紅宮配套建築群,基本形成布達拉宮的建築規模。
十三世達賴在位期間,又在白宮東側增建了東日光殿和布達拉宮山腳下的部分附屬建築。1933年,十三世達賴圓寂。1934至1936年間,後人修建了十三世達賴靈塔殿,與紅宮形成統一整體。至此,從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開始的布達拉宮重建和增擴工程全部完成。
紅宮和白宮,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築
經過多年的修建,布達拉宮形成了現在的規模。整個建築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主樓高達117米,大小房間2000余間。宮宇疊砌,迂回曲折,自山腳向上,直至山頂。整體建築主要由東部的白宮和中部的紅宮組成。白宮是達賴喇嘛處理地方政務的地方,紅宮是供奉歷世達賴靈體的地方。
白宮因外牆為白色而得名。它是歷世達賴生活、起居的場所,共有7層。最頂層是達賴的寢宮日光殿,殿內有一部分屋頂敞開,陽光可以射入,晚上再用篷布遮住。日光殿分東、西兩部分,西日光殿是原殿,東日光殿是後來仿造的。殿內包括朝拜堂、經堂、習經室和臥室等,陳設均十分豪華。
白宮的第六層和第五層都是達賴的生活和辦公用房。第四層有白宮最大的殿宇東大殿。殿長27.8米,寬25.8米,內設達賴寶座,上懸同治帝書寫的“振錫綏疆”匾額。布達拉宮的重大活動如達賴坐床典禮、親政典禮等都在此舉行。
白宮在紅宮的下方與扎廈相連。扎廈位於紅宮西側,是為布達拉宮服務的喇嘛們的居所,最多時居住著僧眾2.5萬多人。它的外牆都是白色,因此通常也被看做是白宮的一部分。
白宮現存布達拉宮最古老的建築是法王洞。9世紀時,布達拉宮因吐蕃內亂遭到破壞,僅存法王洞。洞內供著據傳為松贊干布生前所造的他自己和文成公主、尼泊爾赤尊公主等人並列的塑像。
紅宮位於布達拉宮的中央位置,外牆為紅色。宮殿采用了曼陀羅布局,圍繞著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建造了許多經堂、佛殿,從而與白宮連為一體。
紅宮最主要的建築是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各殿形制相同,但規模不等。其中最大的五世達賴靈塔殿高3層,由16根大方柱支撐,中央安放著五世達賴的靈塔,兩側分別是十世和十二世達賴的靈塔。五世達賴靈塔殿內的享堂西大殿是紅宮中最大的殿堂,高6米多,面積達725.7平方米。殿內懸掛乾隆帝親書的“湧蓮初地”匾額,下置達賴寶座。整個殿堂雕梁畫棟,有壁畫698幅,內容多與五世達賴的生平有關。在紅宮的西部是十三世達賴靈塔殿,建於1936年,是布達拉宮最晚的建築。其規模也可與五世達賴靈塔殿相媲美。
紅宮中的法王殿和聖者殿相傳都是吐蕃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法王殿處在布達拉宮的中央位置,它的下面就是紅山的山尖。據說這裡曾經是松贊干布的靜修之所,現供奉著松贊干布、赤尊公主、文成公主以及大臣們的塑像。聖者殿供奉松贊干布的主尊佛——一尊由檀香木天然形成的觀世音菩薩像。
紅宮中的另外一些宮殿也很重要。三界興盛殿是紅宮最高的殿堂,藏有大量經書和清朝皇帝的畫像。壇城殿有3個巨大的銅制壇城(曼陀羅),供奉密宗三佛。持明殿主供密宗寧瑪派祖師蓮花生及其化身像。世系殿供金質的釋迦牟尼12歲像和銀質五世達賴像,十世達賴的靈塔也安放於此殿。
布達拉宮還收藏和保存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畫、近千座佛塔、上萬座塑像、上萬幅唐卡,還有貝葉經、甘珠爾經等珍貴經文典籍,明清兩代皇帝封賜達賴喇嘛的金冊、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銀、瓷器、玉器、錦鍛及工藝珍玩,絢麗多彩。因此,說布達拉宮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畫卷毫不為過。
1959年以後,國務院十分重視布達拉宮的維修和保護,常年撥給專門的維修經費。1988年,國務院決定撥出巨款對布達拉宮進行大規模的維修,並於次年10月隆重開工。在藏、漢工程技術人員的團結協作下,工程歷經5年,完滿竣工。1989年至1994年,國家還投資人民幣5500萬元,對其進行第一期搶險加固維修。2002年起又實施了投資1.7億元的以基礎地壟加固為主的二期維修。截至2009年,布達拉宮的主體和布局維修工程全部完成。布達拉宮這一民族文化瑰寶,正以新的魅力,吸引著千千萬萬的國內外信眾和游客。
推薦閱讀:
福建公布第四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重慶擬打造5個古鎮可全國叫響 已擁有27個名鎮
滇西南歷史文化名城 騰沖
黔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