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鎮旅游的開發利用 尋找夢中江南水鄉
日期:2016/12/16 18:46:43   編輯:古代建築古鎮旅游之熱,頗為耐人尋味:既非名山大川,也不是歷史古跡,只不過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橹聲欸乃、扁舟咿啞——人們追求工業文明時代的物質,卻留戀農業文明時代的情感。江南古鎮,恰恰就是夢中的“外婆橋”,都市人共同的故鄉。
現代人的精神家園
江南古鎮,環境優美,清風明月,推窗即得。“坐在樹陰下,感受從回廊裡透過的風,真是一種享受。那時候沒有空調的概念,先輩人的建築設計卻讓他們的住所冬暖夏涼,真正達到了與自然的和諧。”在同裡鎮退思園,來自香港的孫存益在古樹下聽風冥思,很惬意地品味著這座百余年前的私家園林蘊含的“天人合一”理念,“要是有時間,自己能來這裡住上一星期就好了”。
面對擁擠的車流、狹窄的住房、被污染的水與空氣、被電線與高樓割裂的天空,在都市人的眼裡,江南古鎮上的枕河人家,是如此溫潤雅致、自然。來自北京的一對夫妻趙曉月和劉悅為同裡古鎮而癡迷,趙曉月感歎說:“這就是我的家!真有住在這兒不走的念頭!”
這種感覺甚至是跨國界的。西塘鎮旅游公司接待部經理懷紅霞給我們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一位法國記者小時候住在一個古堡裡,門前有一條大河。他來西塘采訪時,流連忘返,“像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到烏鎮來體會杭州的歷史”,杭州人紛紛組團來烏鎮旅游,回味自己的童年。在一些百年老屋前,中年人會指點著屋子,動情地告訴孩子:“以前你父母就是住在這樣的房子裡。”老年人會在烏鎮的古屋前,想起往事,見景思情,老淚縱橫……
許多年前,尚未成名的陳逸飛將無名的周莊雙橋畫入自己的畫中。這幅畫後來轟動世界,它的名字就叫作“故鄉的回憶”。
人情味的世俗生活
對游客而言,吸引他們的不僅是古鎮的“形”,更重要的是古鎮的“神”,是“小橋流水”之外的“人家”——江南古鎮蘊含著的傳統的文化趣味和處世哲學,一種在大都市難覓的富於人情味的世俗生活。
西塘旅游局的懷紅霞說:依托老房子,追求人與人之間那種真誠的情感,這是古鎮游的神韻。西塘人有什麼紅白喜事,隔壁鄰居都會自動前來幫忙招呼;至今,這裡還可見夜不閉戶、互不提防的民風。
“對親情的追求,可以說是深藏在一個人的基因裡,無論這個人處於什麼樣的時代。”深夜,在周莊著名的雙橋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散去後,古鎮沉寂下來,燈火如豆,犬聲隱約,遠處有人納涼聊天。一位來自北方大城市的游客不勝感慨。
在商業交易中帶上濃濃的人情味,是江南古鎮的共性。游客劉悅說,在同裡,一位老奶奶招呼她嘗嘗特產芡實粥,“老人家的口氣很自然,那種感覺完全不像是做生意,倒像是我們認識了許多年,邀請到鄰居家吃點東西一樣……”
廊棚是江南古鎮的特有建築,尤以西塘聞名。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廊棚頂的一面與房屋接連。建廊棚的初衷就是使商家貿易、行人過往免受日曬雨淋之苦。西塘的廊棚,把整個鎮都連起來了,雨天不用帶傘,在鎮上走一圈,衣服也不會濕。
廊棚既是個人空間的延伸,更是集體搭建而成的公共空間,利己利人。西塘鎮黨委書記沈國強將廊棚稱為西塘“儒商文化的見證”。這種與人為善的處世哲學,如今在江南古鎮仍隨處可見。
在西塘,我們還聽過這麼一個故事:古鎮上“又一村”飯店總給用餐的客人送一包薰青豆。一次來了位荷蘭客人,薰青豆不巧送光了,老板娘張國英叫客人留下地址,事後真的將一包薰青豆寄去了荷蘭——盡管費用已經超過了餐費。
因失去而顯的珍貴
1989年,周莊賣出了第一張旅游門票,那時一張門票的價格是6角錢;到2002年,周莊一年的門票收入已突破1億元。其他古鎮的旅游收入也在年年上升。
十幾年來,中國人的旅游熱點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人造景觀走向沒落,而原來看起來破破爛爛的水鄉古鎮,卻凸顯出非凡的旅游價值。其中,有因生活水平提高而引起的審美品味與精神需求的變化,也有不可忽視的江南古鎮資源的日益稀缺。
“失去了,才覺得珍貴。”復旦大學旅游系夏林根教授說,“這十幾年來,拆老房子的速度太快了。”夏教授的老家即是如此,隆隆的機聲中,曾經的小橋流水消失了,古橋被拆,小河被填,代之而起的是一樣的柏油馬路、一樣的“火柴盒”樓群、一樣的商場、一樣的集市……
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始了江南古鎮的踏訪。經實地勘查,他認為有50余個小鎮極具保護價值。當時,中國經濟建設驟然發力,而江南又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城鎮建設快馬加鞭,縱使阮儀三心急如焚,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到處拆舊建新。6大古鎮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除當地干部群眾的保護、專家的呼吁,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們地處水網分割之中,交通不便,開發滯後。
如今,僅存的6大古鎮如何避免過度的旅游商業開發,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所幸,旅游部門的開發思路開始回歸古鎮價值的真締。周莊表示,要做好“人家”這篇文章,將觀光型旅游逐漸過渡為休閒度假型旅游;西塘計劃,為上海人建造“第二個居住點、休閒地”;同裡也說,不追求甚至要控制游客數量,而注重游客的檔次與停留時間……(記者肖春飛 李燦 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