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返璞歸真及復古潮流的興起,我國古鎮旅游步入一個高峰時期。我州也如此,喜洲、寺登街、諾鄧村等迅速地紅火起來。
這當然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大好事,但熱鬧中我們不得不注意的是,雖然現在有很多古鎮旅游產品充斥在市場上,但論起開發效果來,真正將古鎮打造成功做得有聲有色,真正在經濟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各方面都達到預期目標的卻不多。
就現有開發情況來看,國內不少的古鎮旅游項目不僅沒能達到預期目標,反而因為建設資金的投入或無序開發導致的毀壞等引發許多問題。古鎮旅游難道就無法持續了麼?當然不是。一些初露鋒芒的特色小鎮便提供了一個不錯的進化方案,較好地解決了古鎮發展旅游產業的制約問題。
與傳統古鎮旅游產品相比較,特色小鎮打造的重點是“特色”,也就是必須彰顯其本身獨有的個性。在古鎮的基礎上打造特色小鎮可以將鎮上的老式建築作為背景,但並不一定非要把突出“古”當作開發規劃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最重要的應該是當地特色與旅游項目的有機結合,在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全面滿足游客的需要。
現在,許多古鎮旅游產品的一個弱項便是只注意到了強調“古色古香”,一味控制建築語言卻很少重視其他方面的調和與平衡。為了維持古鎮風貌,一些鎮上甚至不敢興建土木,當地人只有一直呆在破舊的老房子中起居生活,居民們怨聲載道,外來游客往往也感覺不便。
事實上,建築、甚至一些傳統民風的大氛圍都只能說是古鎮的一件外衣,而每一個鎮之所以會區別於其他鎮,更重要的是其內涵的不同,也就是所謂的當地特色。打造特色小鎮,並不是說以建築為代表的這件“外衣”不重要不值得重視了,而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只有“特色”才是產品真正的靈魂。開發和建設的重點,應當從對“外衣”的改造轉移深入到對“靈魂”的攝取上來,一旦這個核心吸引力打造成功,那麼景區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比如,根據現代人出游的娛樂性需求,小鎮可以根據自己本身特有的資源開發一些參與性娛樂項目,在古祠堂、廟宇、民居、街道的參觀以外,向游人提供種類更加多樣的產品組合。若古鎮在歷史上曾是商賈雲集的貿易中心,那便可以在鎮上重新修建仿古商場,讓游客親自體驗古代購物的情景;若鎮上還有早年的歌台舞榭保留至今,可將其充分利用開發為民族歌舞表演和娛樂場所,提供諸如喝茶聽戲看民俗的休閒產品,既傳承了本地文化,又豐富了當地居民及游客的生活。
總而言之,特色小鎮的旅游開發,就是在深度挖掘各鎮不同地脈、文脈的基礎上提煉當地特色,並科學地將其與旅游結合在一起,推出有市場競爭力的旅游新產品。這樣,古鎮的發展才有更加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