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成效顯著 文化保護工作全國領先
日期:2016/12/14 9:43:52   編輯:古代建築史
7月10日,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人社部、國家文物局聯合表彰了全國文物系統的50個先進集體和30名先進工作者。北碚區文廣新局榮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是全市僅有的兩個獲獎單位之一。
如何讓歷經歲月蹉跎留存至今的文物發揮更大作用?近年來,我區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全力以赴做好文物保護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在文物調查方面,區文廣新局精心組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伍,開展了長達15個月,覆蓋全區17個鎮街的實地文物調查工作,共采集到不可移動文物數據160處,其中新發現文物點97處。
近三年來,我區搶救性發掘了澄江大土遺址、河嘴遺址、硯台石墓群、東陽湊成灣碗墓、東陽廟壩子西漢墓群等數十個聚落址、墓葬群,出土新石器時代石器、西漢銅器、鐵器、陶器等各類文物數百件。其中東陽廟壩子西漢墓群是渝西地區首個在嘉陵江流域發現的西漢早期大規模墓群,為研究渝西巴文化和秦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我區也加強了對兩江新區征地拆遷區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啟動聯合執法機制,對水土鎮杜家祠堂、灘口牌坊,蔡家崗鎮舉人樓3個市級文物景點實施保護。
此外,我區還傾力打造抗戰文化,投入近億元,對紅樓、抗戰時期復旦大學舊址、峽防局舊址、晏陽初舊居等抗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清涼亭、吳宓舊居、中共西南局缙雲山辦公舊址等十余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按4A級景區標准,打造盧作孚紀念館、四世同堂紀念館、梁實秋紀念館、抗戰時期復旦大學舊址紀念館和晏陽初紀念館等文物景點;積極規劃建設北碚抗戰歷史文化街區,制定金剛碑傳統風貌街區保護規劃和偏巖古鎮風貌整治規劃。
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我區以豐厚的抗戰文化資源為載體,利用已修繕完備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源,先後籌建開辦了晏陽初紀念館、老捨紀念館、梁實秋紀念館、復旦大學校史陳列館、美齡堂、盧作孚紀念館、中共西南局缙雲山辦公舊址等,並面向社會公眾實行免費開放,每年接待參觀人數近10萬人次,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文物社會功能得到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