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下)
日期:2016/12/14 18:42:48   編輯:古代建築史八水陳巖娒宅
新居村董枕鹿民居
差點被全部燒毀的陳巖娒宅
因為保護不當而差點全部燒毀的八水村陳巖娒宅,是我市民國初期建築中面積較大的一座中西式洋房建築。老宅坐北朝南偏西,長約80米,寬40米。據村裡的老人介紹,老宅主人陳巖娒花了9年時間修建而成,建築圖紙來自海外。關於老宅主人修建大宅的費用來源,村裡流傳著一種說法:老宅主人陳巖娒的父親跟八水村後山上一座寺廟裡老和尚是世交,老和尚擁有很多畝農田,在老和尚去世後,將這些農田收租權交給陳巖娒父親,給陳巖娒一家帶來極其可觀的收入,加上陳家祖輩的勤勞,到陳巖娒一代積累了不少錢,因此花費巨資蓋起大宅。
據介紹,老宅原主人的後代現居住在溫州,老宅在特殊年代被分給了22戶人家,人多復雜,屋內堆積的雜物較多,引發了1997年那場大火。
“半夜起火,燒了3個小時,當時老宅中間的大堂內堆積了木柴等易燃物,加上雜物又多,著火後瞬間就蔓延開來,7間廂房就這樣燒毀了。”住在老宅東首的毛美花說,“老宅燒毀後,拆掉舊樓,原地蓋上新房子,所以如今的老宅看不到原貌了,僅留下了東西首的廂房還保留原貌。”
在毛美花的印象中,老宅從前門進入後,首先是一個較大的花園,裡面種植著果樹、蘭花等,可看出原主人在建築之初非常講究居住環境的清幽。整個宅子是一個封閉的庭院,分前後門,如今台門上的對聯、雕刻等均被破壞,看不出原來的樣貌。即使在火災中幸存的老宅東西首,也已經出現了較大的改變,原本的封閉式庭院變成一個開放式、四通八達的一間間獨立樓房,惟一不變的是老宅總體的結構布局還在。
“燒掉太可惜了,當時相關部門已經要對老宅進行保護,可惜突發的火災,還未等做出保護措施就已經沒了。”八水村退休教師張國華老談起老宅被燒毀一事一臉的惋惜。
古建老宅從輝煌到暗淡
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10年和2011年公布的第一、二批文物保護點,塘下的古建築中有14處已經被列瑞安市級文物保護點,蔣幼山故居、鮑四戴宅、朱正鈞宅、池伯璜宅等,修建時間均集中在清末及民國期間。有中西結合的洋房,也有傳統的江南水鄉建築,每一座古宅均代表著一個時期的建築特色,部分古宅是近現代重要的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在本報選取報道的幾處老宅中,每一座都有自己的故事,老宅的主人當初如何修建起宅院,老宅又是如何從輝煌到逐漸暗淡,以及老宅主人一家人演變的故事,在村民口中代代相傳。
記者在調查采訪中了解到,塘下的現存老宅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在對這些老宅的原貌,也只有當地老人才知道一二,僅有少數幾處老宅的原主人後代還居住在老宅中。很多老宅從原來的一戶人家變成多戶人家,人員復雜、保護不當等多種因素導致了老宅加速破損、倒塌甚至消失。
“塘下一些老宅的情況一年不如一年,面對破損,我只能用鏡頭去記錄那些還算完整的主體。”從1997年開始拍攝塘下老宅的攝影人陳立波告訴記者,塘下的老宅他幾乎都拍過了,讓人可惜的是,很多老宅曾是一個地方的標志性建築,但未能得到妥當的保護,有些已經破損嚴重,甚至消失,他希望能通過照片去留下這些老宅的記憶,也呼吁社會各界重視對老宅的保護,為後代子孫留下一份當地的文化遺產。業內人士表示,老宅是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倘若采取合適的保護措施,進行好好地利用,這些老宅將成為塘下的一道人文景觀。
老宅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參與
對於老宅的保護利用,塘下有過成功的案例。去年,海東村蔣幼山故居啟動修繕,工程采用修舊如舊的保護性修理方案。故居修復後,設立紀念館,布置陳列銅鐘功和蔣幼山武術特色文字圖片,成為當地宣傳教育的重要場所。
“蔣幼山故居的修復資金由政府和民間共同出資,這點在其他老宅的保護上比較難做到,只能希望屋主能主動保護它,同時也需要全民的自覺保護,和全社會提高文物保護意識。”市文物館館長陳欽益表示,“不是所有的老宅都是文物,是根據其歷史價值、藝術文化價值和急需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等來核定文物保護點,根據文物法規定,采取"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措施。”
陳欽益認為,文物保護與舊村改造、城市規劃建設還存在矛盾,因此老宅的保護和利用一直是個難題。當前,我市共有300多處有價值、且已對外公布的文物保護點,但由於火災、管理、自熱因素、舊村改造等原因,許多老宅相繼變成危房,或者被拆除,而職能部門保護能力相當有限,亟待當地的政府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提高保護意識,文物保護不能僅靠政府,需要全社會共同來關心保護,才能做好有價值的保護。”陳欽益說,村民自行對老宅進行保護時,應修舊如舊,不要隨意改建,修復時可以主動向文物部門咨詢溝通。
推薦閱讀:
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上)
海口邁德村一磚一瓦見證歷史
風雨61年北大樓繁華落盡
蘇州六十載古建保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