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歷史文化“活化石” 打造美麗鄉村“金名片”
日期:2016/12/14 9:44:02   編輯:古代建築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4對關系,努力實現“四個統一”。
整體推進與重點保護的統一。我省歷史文化村落在全省3萬多個村莊中所占比例並不大,所以只要是列入名單的村莊,就應該毫不含糊地保護起來。對於省裡認定的第一批歷史文化村落,更要集中力量開展重點保護和利用。從單個歷史文化村落來說,既要按照統籌兼顧、綜合保護的要求,協調保護歷史文化村落存有發展的周邊環境風貌,實施古建築保護與修繕項目以及歷史文化村落存有環境修復項目,整體保護好豐富的古建築遺存和古樸的村落風貌,恢復歷史文化村落規劃布局精妙合理、人與人和諧相處、村落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存有環境,又要重點做好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建築和文化的保護工作,保全零散的建築構件,恢復歷史文化村落建築營建歷史悠久、建材用料講究、建造工藝獨特、建築樣式典雅的傳統風貌。
保護物質遺產和保護非物質遺產的統一。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村落的“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村落的“魂”。歷史文化村落中年代久遠、形制考究的古建築、老建築,是歷史文化村落最具標志性的文化遺產和最可展示的人文景觀。我們要全力保護、努力恢復歷史文化村落建築營建歷史悠久、建材用料講究、建造工藝獨特、建築樣式典雅的建築風格,保持歷史文化村落古老質樸的歷史風貌。同時,針對以歷史文化村落為傳承載體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如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手藝、民俗等各種無形的文化遺存,我們也要注重保護,不能讓歷史文化村落只留下一個“空殼”。應圍繞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堅持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保護共進、優秀傳統文化與自然生態文化保護兼顧、保護利用與普及弘揚並重的理念,實施歷史文化村落優秀傳統文化、自然生態文化和民俗風情文化的發掘與傳承項目,提高歷史文化村落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水平。
保持歷史面貌與改善人居環境的統一。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應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體現地域文化、鄉村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和特色,避免在保護修繕中出現趨同化甚至城市化。同時,我們也不能為了保護而將歷史文化村落與現代社會、現代文明隔絕開來,不能為了保護而忽視村落中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合理訴求。我們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根據歷史文化村落的個性特點,正確處理好保護保全古建築與提高農民群眾生活品質之間的關系,圍繞打造歷史文化村落優美的人居環境,因地制宜開展生活污水治理、生態公廁建設和農村垃圾處理等各項工作,改善歷史文化村落的環境面貌,顯現歷史文化村落的田園意境。
保護優先與有序利用的統一。對於歷史文化村落特別是古村落而言,保護保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是無條件的;開發利用是第二位的,是有條件的。開發利用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欣賞歷史文化村落的價值和意義,進而自覺參與和支持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工作。只有當各方面條件都成熟以後,才能考慮發展休閒旅游業;對於開發利用條件不成熟,或者旅游價值不大的歷史文化村落,就應該以保護為主,把這些村落完好地交到子孫後代手中,這也是一種價值的體現。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骥才提出,古城古鎮古村保護,不僅要有活態的保護,更要有活體的傳承,一切的發展都要以保護為前提,堅持保存歷史的真實性、凸顯風貌的完整性、體現生活的延續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性。我們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應該樹立這樣一種理念:要把歷史文化村落當作一件文物去保護,而不是當作一件商品去售賣。堅決避免單純按商業盈利模式制訂方案,進行破壞性開發。
在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中,各級黨委、政府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應高度重視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把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納入各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考核中,作為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的重要評價指標,按照“有規劃、有項目、有資金、有隊伍”的要求,摸清區域內歷史文化村落的整體情況,按照高標准、高起點,有特色、規范化的要求做好總體規劃,統籌協調相關工作,整合相關項目資金,強化各類要素保障,廣泛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活動,建立起完整、有序、科學的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