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郎中巷德壽坊
日期:2016/12/14 18:50:2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富郎中巷德壽坊3號,建於民國時期,為近代辛亥革命元老、民主革命家沈瓞民故居。
德壽坊占地206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274.12平方米。整個住宅建築坐南朝北,以長約50米的弄堂分割成東西兩部分。東部前後三進,南面二進為樓房,最北一進平房,平房東側留一方廣約畝許的庭院。西部為傳統建築三進,依次為大廳、樓廳和平房,樓廳為沈瓞民的起居室和書齋。書齋名自得齋,左右有附房若干。現已散為民居。
富郎中巷原名德壽坊。北宋時期,為表彰刑部郎中蘇州守令富嚴之德,立有一坊,名德壽坊。後來改稱富郎中巷。民國十四年(1925年),富郎中巷東側建起一座裡弄式住宅樓,坊名和宅名一體,就叫德壽坊。大門門樓用清水磚扁砌,古樸典雅。長方形的門額,題為“德壽坊”。與眾不同,門額頂端塑有一顆紅色五角星,至今基本保存完好。這枚五角星的設計者,名叫葉天底(1898—1928年),中共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1925年9月,葉天底和侯紹裘、張聞天組建中共蘇州獨立支部。葉天底任支部書記兼組織委員。1928年2月8日,葉天底被國民黨反動派槍殺於浙江陸軍監獄。
沈瓞民(1878—1969年),名祖綿,字瓞民、迪民。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留學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受康有為、梁啟超改良主義影響,到上海創辦“時宜學塾”、“識字處”,宣傳救國思想。“二次革命”失敗後沈瓞民被捕,經光復會營救,再次流亡日本。袁世凱死後,沈瓞民回國,在山東、山西、江西等地勘察煤礦。
沈瓞民定居蘇州,時在1921年,先是賃居於鎮撫司前張宅。1933年,他將《中國外患史》書稿連同版權一起出售得數千元,遂購得德壽坊住宅樓。他在宅內建藏書樓,名“自得齋”。樓內有中日圖書和《易經》等書籍,共四萬余冊。沈瓞民在蘇定居後潛心著述,一度在章氏國學會擔任特約講習,抗戰期間,愛國人士潘以三在共產黨授意下,開設上海長江商行。這是向蘇北解放區輸送醫藥用品、紙張的一條地下運輸線。沈瓞民任長江商行董事。1949年建國後,任江蘇省、蘇州市政協委員,並被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沈瓞民長期研究《易經》,著有《三易新論》、《讀史方輿紀要校補》等。其它在哲學、文學、史學、古地理學、經學諸方面均有專著。1969年病逝於寓所。
沈瓞民之子沈延國(1914—1985年),字子玄。他從小得其父親家學遺風,並師從國學大師章太炎,受其教益。沈延國畢業於江蘇省立蘇州中學,後入光華大學專攻中國文學。大學畢業後,他在蘇州章氏國學會任講師,兼任《制言》雜志編輯,培訓國學人才。1940年,他協助章太炎夫人湯國梨在上海籌建“太炎文學院”,任教務長,主講中國文學課程。同時,兼任誠明文商學院、南洋中學國文講師。抗日戰爭勝利後,沈延國返回光華大學,擔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教務長。在新四軍地下經濟組織長江商行,他擔任商行董事兼秘書。
解放後,沈延國繼續從事教育事業。1972年,他退休後回到德壽坊故居,致力於古籍整理,開設古籍整理研究班三期。同時,他還擔任滄浪區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創辦東吳業余科技進修學校,並擔任副校長。逝世前,為蘇州、上海、浙江省政協編寫了許多屬於搶救性的文史資料,在文史專輯中陸續發表。沈延國生前著作不少,有新編《呂氏春秋集解》、《鄧析子集證》。編校《章太炎全集》、《周易證釋》等著作。完成的初稿有《章太炎傳》、《章太炎與魯迅》、《吳下集林》等著作。
推薦閱讀:
考古學家發現荷馬史詩中英雄奧德修斯宮殿
希臘考古家稱發現前古典時期伊薩卡島皇家遺跡
大運河安徽段申遺明年進入全面保護整治階段
魏英傑:曹操墓出土石碑花170元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