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鑲玉”的立體牆面自上而下,閃爍著金屬的光澤,獨特的幾何立面造型在不規則中帶有韻律感……明年下半年,在天府廣場西側,成都又將增添一座新地標:成都博物館新館。目前,這座建築已經正式封頂,靜待明年掀開面紗。
在城市最繁華的核心區建造一座屬於所有市民的城市博物館,這是成都在建設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在去年成功入圍首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城市後,成都圍繞振興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培育文化人才等方面,做出了諸多有益探索。
看重文化價值
把黃金地段留給博物館
完全建成的成都市博物館新館的總建築面積將達64945.87平方米,這將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館,而將這樣的一個博物館安放在城市中心地帶,可謂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內涵、眼光和遠見。
成都博物院院長王毅,全程參與了成都博物館新館的設計、規劃和建設。他介紹說,“市中心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帶,成都不用它來搞開發,而是把這塊地方留給了博物館,足見這座城市對文化的重視。”王毅感歎說,文化是一座城市活的靈魂,而博物館就是文化的承載平台。據了解,成都博物館新館將與天府廣場地鐵站接通,市民們出了地鐵就能親近家鄉厚重而悠遠的歷史,對於提升市民文化修養也大有裨益。
王毅描述說,博物館新館將是“史詩般的畫卷”,展陳廳裡的每一件文物,都經過精心挑選,它們將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串聯起獨特而有韻味的成都故事。這種獨特而有韻味的文化,首先在新館的外表中就有體現。經過了二十次以上的討論,設計方確定了“合金銅加玻璃”的方案。王毅評價道,這有點帶“金玉良緣”的味道,很有底蘊和趣味。同時,新館的外表將呈金銅色,這跟金沙遺址、三星堆出土的很多文物顏色相似,“這也表示,新博物館是一座連接成都的過去和未來的地標性建築。”
獨具文化韻味
5大專題講述成都前世今生
目前,成都博物館新館的展陳內容大綱《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幾經調整終於新鮮“出爐”。展品時間跨度設定在遠古到民國時期這個范圍內,空間則主要涉及如今成都9區6縣4市的行政區劃。在5個專題中,將集中講述成都的前世今生和這座城市成長的來龍去脈,成都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將依次登台亮相。
第一專題是“九天開出一成都———遠古家園篇”,鋪敘成都獨特的自然地理風貌,有序展之意;第二專題是“不盡長江滾滾來--古代歷史篇”,通過成都地區出土文物的精美陳列,勾勒從遠古至清代城市文明進程的大線索;第三專題是“玉壘浮雲變古今———近世風雲篇”,以歷史檔案為主,重筆渲染成都波瀾壯闊的近現代歷史;第四專題為“錦城樓下二江流———城市變遷篇”,借助多媒體展示從古到今成都城市格局的變遷;第五專題為“錦城絲館日紛紛--民俗生活篇”,從市民耳熟能詳的成都民俗入手,展現老成都的生活。
“本次所展陳的文物,絕大多數都未曾和成都市民謀面過。”市文化局相關人士透露,新館將收藏文物20余萬件,既有4000多年前的陶器、3000多年前的戰國船棺,也有漢代的畫像磚、明清時期的皮影和木偶……同時,新館中還將有三座獨具成都特色的個性博物館:道場畫博物館、中國皮影博物館和木偶博物館。
推進文化發展
探索更有價值的成都做法
拔地而起的成都博物館新館,只是成都在建設“文化之都”歷程中的一個縮影。去年6月,成都市以在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保障政策上的突破,得到了文化部和專家組的支持,成功入圍了首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城市。
為了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撐產業,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據統計,從2004年到2010年,全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從65.81億元提高到了257億元,成為我市新興產業中吸納就業能力最強的產業之一。以國際非遺博覽園為核心項目的成都青羊綠舟文化產業園區被命名為一次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今年以來,成都成功舉行了成都大廟會、都江堰放水節、金沙太陽節、詩歌文化節等一批品牌文化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