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居民新村一隅
千年古鎮文化之鄉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臨江鎮得以發展的優勢所在。開縣臨江鎮位於重慶東北部,幅員面積123.5平方公裡,轄24個村,5個社區,總人口9.92萬人,城鎮建成區面積4.7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32萬人,城鎮化率42.6%。
臨江鎮已有1300多年歷史,明末清初已有“商號數千家”,隨處可見的石板街、木板樓、石壁小巷、廟宇樓亭等古鎮建築,還有“九井十八廟”、香綢扇等特色文化標簽,無不折射出千年古鎮的文化底蘊,有開縣文化之鄉美稱。渝巫公路穿鎮而過,三條省際公路交匯於此,使該鎮成為縣域經濟一心三點、三大城鎮經濟帶發展戰略中的西部中心城鎮、物資集散地以及商貿、文化、交通樞紐中心。
建設“森林城鎮”
發展生態旅游
臨江鎮正不斷完善與商業發展密切相關的交通、居住環境及服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推進城鎮化發展。2009年共實現生產總值8.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12元。
為給城鎮化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硬件環境,臨江鎮大力實施農村公路暢通工程和森林生態工程,完成了臨太路、萬松路、臨南路共27.5公裡的油化硬化,硬化了白池、馬鞍、三秀、萬安、新壩等村村級公路40多公裡,栽植苗木74.65萬株,推進森林工程建設,發展生態旅游,綠化荒山,美化家園,使森林真正成為農村發展的“聚寶盆”,農民增收的“搖錢樹”。
文/弋利佳
實施“民心工程”推進城鄉建設
——訪開縣臨江鎮鎮長張偉
我鎮將2009年確定為“城鎮建設管理年”,相繼實施了濱江路景觀工程、森林生態城鎮試點工程、城鎮亮化、重點項目招商引資工程、文化基礎設施配套和巴渝新民居建設等六大民心工程,極大地改善了城鎮面貌,提升了城鎮品位,被評為全市“十大宜居小城鎮”。
2010年是臨江鎮全力實施“小城市發展”戰略,繼續大力打造宜居城市,推進城市開發建設的重要一年。今年,我們將審定完成臨江城市開發建設總體規劃,為城市開發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加快推進商住小區開發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洪星小區一期開發,完成長青街舊城區改造,啟動“九井十八廟”非物質文化開發保護園建設,啟動臨江垃圾處理廠建設,完成濱江路一期工程的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和大興街整治,全力推進城鎮化建設,提升城鎮品位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文化瑰寶宜居新鎮
游“九井十八廟”、賞臨江香綢扇、品新鮮的大棚蔬菜,再去飽覽巴渝新居和森林生態城鎮的美麗風貌,“舟車孔道,四達之地”,臨江鎮,一個古樸與現代完美融合的特色小城鎮,
而今,作為重慶市“十大宜居小城鎮”、市級“百個經濟強鎮”、市級“中心鎮”、“森林生態場鎮”和縣城副中心,臨江鎮正努力建設發展成為(開縣)江裡片區科教文化衛生中心、交通樞紐、移民生態創業園區和高效生態農業開發區、新型商貿示范鎮。
臨江三絕響四方
臨江景物繁華,農工商賈,熙熙攘攘,歷史上有名的“九井十八廟”中,以東岳廟最賦盛名。“輕搖似蝶舞,重搖滿屋香”的香綢扇作為鄉間文化的傳播者,多次被評為名牌產品並遠銷台灣、東南亞,享譽海內外。還有工藝精巧的冰薄月餅,傳說當年八大王張獻忠帶領隊伍來到開縣,准備攻下臨江鎮後再打到成都。臨江鎮的王記月餅鋪避開清明軍,專門為義軍特制了一批皮薄餡多、運送方便的冰薄月餅,以後其精巧的工藝便一代一代的相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