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古村 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
日期:2016/12/16 18:17:49   編輯:古代建築唐模古村
不是江南卻如在江南;未在蘇州卻神似形似。波心蕩,明月夜,安徽唐模古村給我們城市喧囂以外的一份靜谧和詩意。跟隨我們的朋友現代古典走進安徽唐模,感受園林古村小家碧玉的溫柔。
在徽州這片特別的土地上,由於其山川阻隔和諸多原因,遺留著一個個相對封閉的村落,它們就像一頁頁發黃的歷史卷張,向世人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與滄桑。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千年古村落--唐模。該村由唐朝至今,經歷了千百年的世事滄桑,形成了特有的人文和生存理念--充分融會了儒釋道之精髓的哲學體系。特別是歷經了徽商鼎盛的明清時期後,代出名人。而如今最能體現她那獨特風韻的,莫過於村中那歷史遺存的美麗景色、那經千百年逐漸完善的生存空間。
走進唐模,人們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唐模古村的水口園林。由村中流出的小溪穿過一座座小石橋,翻越一道道攔水壩,形成一道道人工瀑布流往下游,兩岸數十株巨大的樟樹,以終年常綠的傘形樹冠,掩映著小橋、流水、人家。在離村約一公裡的地方,水口園林的內容更為豐富,樹旁古亭飛檐翹角,二層八角青頂紅柱,亭下石桌石凳,似乎是讓遠途歸來的游子,歇息一下,重振精神與家人團聚;或許是讓遠走他鄉的親人,莫忘畫中故鄉。據考證,古徽州水口園林之所以營造的精美且極富有情調,主要源於二個原因,一是村口如人的臉面,故需以優雅,先聲奪人;二是受陰陽風水理論的影響,徽州人認為水流象征著時間和財富,隨著流動將把一切都帶走,故修好"水口"加以鎮留。據說唐模水口布局已被仿入"昆明世博園"。過水口前行幾分鐘,便見一四柱沖天的高大石坊,坊名為"同胞翰林",是為紀念清朝康熙年間該村許氏兄弟兩人均因才華出眾,考上進士,被皇帝欽點為翰林而建,石坊高約16米,寬約10米,雕琢精美,出入該村人行其下,須昂首景仰。由此可見入仕做官,在徽州社會中的地位之高。作為徽州園林的主要部分,建於清初的"小西湖",又名"檀干園",更是讓人駐足忘返。據村史記載,當時該村一許氏富商常年在杭州經商,其母思子心切,每欲前往終不能行,為娛老母,特投巨資,模擬杭州西湖景致,依水流山勢建造了唐模小西湖,後將該處作為"許氏義塾",用作後裔子孫接受學習教育的場所。周邊遍植檀木,又名"檀干園",希望後裔刻苦學習,努力進取,成為國之有用人才。小西湖占地10余畝,三塘相連,自然形成"三潭映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鏡亭等景觀。尤其以鏡亭內的18方明、清時期刻制的石碑,分別將朱熹、蘇轼、米芾、黃庭堅、祝枝山等名家詩詞手跡镌刻留真,鐵畫銀勾,真草隸篆,既是文物精品,又是書法絕作。匯集珍藏在一個村落裡,可見徽商經濟實力之強,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