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奇跡制造了更多未解謎
日期:2016/12/14 18:41:02   編輯:古代建築史兵馬俑奇跡制造的未解之謎
1979年10月,位於西安市區42公裡處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開放前時任法國總理的希拉克訪華,他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秦俑坑的發現堪稱第八大奇跡。”30年前,兵馬俑博物館還是一片田地,1974年3月29日,臨潼縣西楊村的農民在打井時挖出了秦俑的陶片,從此,這裡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奇跡制造了更多未解之謎如果把兵馬俑和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放在一起,可能看不出兵馬俑在藝術方面的精美,兵馬俑勝在“奇”上。
它究竟是怎樣的奇法?剛剛退休不久的兵馬俑博物館老館長袁仲一先生,以一種非常自豪的口吻說——“我也作過一些思考,為什麼說兵馬俑是個奇跡?我總結出了三個字:大、多、真。大就是陶俑像真人真馬一樣大小,過去我們在博物館裡經常看到一些陶俑,但都比較小,一般都二三十厘米,最多也就六七十厘米。兵馬俑真人一樣大小,在感官上超過了人們的想象。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感官上發生一定變化,它會自然地產生一種力量和藝術上的崇高感。兵馬俑1、2、3號坑出土的達到8000多件,僅1號坑就有6000多件,大氣磅礴。鄧小平當年看到後一直感歎‘不得了,不得了’。”
從兵馬俑發現開始,袁館長就一直沒離開過這個地方,別看挖出來的文物有8000多件,他都能如數家珍般說得很具體。他介紹說:“兵馬俑都是一個個雕出來的,不是用模子做出來的,雕塑的人很多。據我初步統計,發掘和修復過程中,發現制作者的名字有87個,這些人都是老師傅了,下面還有一些徒弟,我推算一下,一個老師傅帶著10個徒弟,就是870個人。我估計有上千人參加了這個工作,在中外雕塑藝術史上這都是奇跡。由於制作的人很多,一個人一個風格,有中央宮廷的工匠,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匠。一般人看兵馬俑覺得都差不多,由於我們搞的時間長,能看出是什麼人做的,宮廷工匠制作的作品從形象來說都是大力士,非常英武;來自民間的工匠制作的風格比較清新活潑,高矮胖瘦都有,這跟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系。
從整體看,宮廷工匠的技藝水平高一些,比較熟練一些。民間工匠水平有高有低,這主要體現在身體的比例上,比如胳膊的長短不一,手的大小不一樣。另外從面部表情上也可以看出水平的高低。所以,希拉克提出了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
在兵馬俑發現之前,一般的中國通史書上都沒有把秦作為一個單獨朝代來介紹,由於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時間,所以,專家都把秦和漢歸在一起,統稱秦漢史。甚至在學術界從來沒有一本關於秦代的專著出版。兵馬俑的發現,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兵馬俑博物館研究室張文立教授介紹說:“兵馬俑的發現,加上它的名牌效應,引起了國內歷史學界和文化學者對秦代歷史重新注意。過去的中國通史秦代只占很少的一點,有的學者寫秦漢史,秦代只占一章,秦代歷史沒有專著,兵馬俑出來以後,學者們重新注意了秦代歷史。現在秦代歷史已經出版了兩本專著了。
一本是我們編的《秦帝國史》,另一本是林劍明先生寫的《秦史稿》。在關於秦始皇的重新評價問題上,我們寫了一本《秦始皇評傳》。”在研究秦代的歷史方面,兵馬俑的發現使它突飛猛進,比如對古代軍陣的研究,在軍事史上有很多參考價值。
關於古代軍陣的記載,古書上有各種各樣的描述,可具體陣型怎麼排列,史書上缺乏具體描述,兵馬俑發現以後,提供了很生動的具體例子。當然,出土文物在證實一些史實的同時,也同樣給專家學者帶出更多的問題,兵馬俑由於其特殊時代、背景和出土量之大,它制造出的未解之謎遠遠多於任何出土文物。這些謎團涉及到政治、社會、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袁館長說:“過去認為中國的雕塑藝術是在南北朝以後佛教傳入中國才真正發展起來的。兵馬俑發現以後,可以看出中國的雕塑藝術遠在秦代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古代民間雕塑有六法,堆塑捏貼畫刻,兵馬俑上都有。另外從雕塑風格上講,秦的雕塑藝術與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是高度的寫實,秦俑不是這樣,它寫實,但帶著一定的寫意。”在兵馬俑出土的青銅劍上,可以看到,這些劍出土時候都非常鋒利,基本上光亮如新,有的根本沒有生銹,制作得也非常規整,經過檢測,它表面上經過了鉻鹽氧化處理。根據以往的記錄,這種技術德國在1937年發明,美國在1950年發明,但兩千多年以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門技術,真是冶金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