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宗祠的百年承載
日期:2016/12/14 18:44:13   編輯:古代建築史 6月24日午後,成都市龍泉驿區十陵街道辦轄區內的朱熹宗祠大院門外傳來了一陣人車的嘈雜聲。“又有人來參觀了。”69歲的朱文安打開院門,默默地看著眾人魚貫而入。
這是一個有2559平方米的宅院,是全國唯一以朱熹命名的最大的朱氏祠堂,已有300年的歷史。6月9日,成都市2012年社科項目“客家朱子文化內涵挖掘及文化產業打造策劃研究”項目開題。
從科甲巷到龍泉驿
站在宗祠院外透過門框往裡望去,一幅紅色的橫幅掛在前廳的門楣上,“知常守道,傳承文化”8個大字高懸。踏入宗祠大門,院牆邊斜靠著幾塊石牌,其中一塊上面刻著“龍泉驿區文物保護單位”的字樣。
朱熹,宋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也是孔子、孟子之後最重要的儒學大師。從未到過四川的朱熹,卻在四川有一座國內最大的宗祠,這是緣何?
史料記載,清朝初年,戰亂和瘟疫使四川人丁銳減,1671年起,清政府大力鼓勵各省平民入蜀開墾。在隨後的百余年間,形成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其中就有朱氏的後裔。他們身懷朱熹儒學的傳統,在各自的居所建立宗祠祭祀,形成代代相傳的家族文化。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朱子後裔已經在四川形成廣泛的影響力,遂取“登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花700兩紋銀立祠於成都市中心,留下今天依然保留名稱的科甲巷。有了宗廟,人氣更旺,祭祀時人多車馬多,宗祠常常容納不下,朱氏後輩又在龍泉驿區十陵建立“朱熹宗祠”作為陪祠。
當年建造朱熹宗祠,並非一日之功。朱姓族人用一只公雞、兩丈紅布交換一個陳姓屋主的房捨,從最初的朱子書院開建,逐漸形成書院、文公殿和贛粵、入蜀、賢孫、庶裔、報本“五堂”,才有了現在的規模。從“五堂”的名稱,就可以清晰地知道朱氏家族傳承的文化脈絡——來自贛粵,入駐四川,做好人干平常事,知恩圖報。
朱熹宗祠每年舉行兩次祭祖,世界各地的朱熹後人紛紛趕來,通常有數百人。後人們從“五堂”中穿過,就是一次家族文化的傳習。
人工湖上留下“儒學半島”
如今,在十陵鎮千弓村周邊,依然生活著6000余朱氏後裔,他們雖然大多以耕種為業,卻守望著一份家族文化傳統——“知常守道,傳承文化”。
眼前的朱熹宗祠已經是一座空宅。“兩年前,院子裡還住著90多人。”朱熹宗祠管理委員會主任朱文國說,因為當地要進行文化旅游開發,朱熹宗祠裡的住戶就陸陸續續地搬了出去,只留下這個數百年的宅院矗立在小山丘上。
兩年前,十陵鎮進入了成都198生態建設區,朱熹宗祠周邊將形成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泊——青龍湖。如今,青龍湖正在蓄水過程中。
“青龍湖不能只是一個新興的人工湖,本土的傳統文化也應該扎根。”按照朱文國的設想,有大量朱氏後代居住的十陵鎮完全可以成為“朱熹文化城”,朱熹宗祠所在地是最佳的“儒學半島”,書院、講習堂、會堂論壇都可以進入。
這個建議,曾得到中國古建築泰斗級人物羅哲文的肯定。
推薦閱讀:
廣東梅縣祥雲宮
祁門洪家大屋訴說晚清風雲
山西陽城縣“大不敬”城牆
汕頭廈嶺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