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浙江烏鎮:一個改造中的古鎮標本

浙江烏鎮:一個改造中的古鎮標本

日期:2016/12/16 18:45:59      編輯:古代建築
 1981年,茅盾在《人民日報》上回憶多年未見的家鄉,印象最深的是大運河上的船只,帶他離開了烏鎮。但自解放後運河的運輸地位萎縮以來,在烏鎮坐船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長期以來,烏鎮不再是交通樞紐,未發展旅游的2000年以前,這裡只是一個靠養蠶植桑發展經濟的浙江桐鄉市一個小鎮。
 

  記者 王恺

  旅游開發前,烏鎮面貌是極其復雜的歷史混合體:按照《嘉興縣志》記載,上世紀30年代日軍侵略給烏鎮帶來了劫難,“百十作坊,均毀滅於日本人的大火之中”。50年代,烏鎮進行房屋重新分配,從前住一戶的三門三進的老宅子,至少住上十幾戶。而80年代開始的經濟變動,“有錢人家全部拆除了木門,改用了水泥牆,鋁合金門窗,誰家用木門就是窮困的標志”。

  改造前的烏鎮就是這樣一個層層疊疊被各年代遺存所占據的老鎮:有代表著地方實力的五層百貨大樓,也有大片還在使用馬桶的沿河小屋,老橋旁往往是一座代表著新氣象的水泥橋。

  對烏鎮面貌改變最大的人,烏鎮黨委書記、旅游開發公司董事長陳向宏說:他覺得這樣雜亂歷史的老鎮不是游客想看的,他唯一的目標是建設一個百年前想象中的水鄉老鎮。他說:“我是從景區旁五層樓高的百貨大樓拆起的,當時罵聲一片。”

  當年開發者在烏鎮東南西北4條大街裡選擇了東大街做開發,“選擇那裡,是因為茅盾故居在那裡,可以利用名人效應”。隨著旅游收益,開發者選擇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眼下,比東大街大3倍的西大街區域即將開發完畢。整個烏鎮正在巨變。

  東大街的沖突:景點的控制

  開發東大街前,陳向宏去別的古鎮考察,覺得江南任何一個古鎮的管理和經營模式,都不可取。“周莊滿街都是賣豬蹄的,過度商業化就是我的噩夢。”來烏鎮不久,鎮黨委書記的頭銜也加在他頭上,所以他更有直接而強大的力量來控制景區,所有景區內商店的營業執照上都要有管理委員會的章,而管委會是不給這裡居民開店蓋章的。

  受控制的,還有居民們家中的裝修,空調安裝必須要在一定位置。不少家的水泥牆被還原成木板門,據說冬天會很冷。一家因為是兩層小樓,堅決不同意把家裡的水泥牆拆掉,結果景區改造者就在他家門前搭建了一座三四米高的有著烏瓦的高牆,把一切都遮掩在牆後面。

  景點裡面的民宅要是晚上留宿客人,會受到保安檢查,發生過游客住下來又被保安帶出景區的事情。居民說:“旅游公司禁止的理由是不安全,說什麼萬一失火怎麼辦,怎麼那麼容易失火?”而旅游公司的說法是,景區裡過多的民間旅館存在巨大的不安全因素,萬一出事,影響的是整個景區聲譽,所以不允許居民自家開旅館。

  陳向宏強調控制對於古鎮保護的重要性。他的行為與想法得到了很多人認同,前來拍攝電視劇的黃磊說:“相比起其他的江南古鎮,沒有過度商業化的烏鎮像世外桃源。”

  陳向宏對這樣的結果還是不滿意,他的理想狀態中,烏鎮的風景最好能恢復到100年前那樣,樸素、清淡、繁忙的各色工匠各行其是地勞作——盡管這種勞動有可能只是演員在表演,他的“產品”絕對不能淪為別的古鎮那樣雜亂的小攤販的天下。為此,他開始了更宏大的二期工程。

  西大街改造:“楚門的世界”

  西大街景區當然有古老的船只,甚至進入只能坐船——船民們是附近鄉下招來的,鎮上已經很少有船工了。這個人工湖和這些船,是陳向宏的得意之筆,西大街是規劃制造出來的與外界完全隔絕的水鄉。

  是東大街的旅游收益給了陳向宏勇氣。在不斷的爭議下,烏鎮旅游的二期工程西大街改造進行了4年,所有的西大街居民都被動遷了出去。陳向宏在西大街景點周圍人為地挖開了河道,隔離了西大街與外界,必須買120元的門票才能進入。

  西大街景區基本是陳向宏的個人設計,除原來的街道和一些老宅有真實的基礎外,一些古代廟宇、水上市場和老店完全根據鎮志曾經的記載復建,居民們看見建設者們把新木板熏黑,用來修復老建築物,也看見把外鄉的石橋拆來,河上一個月時間就多了很多橋,工人們說,這就叫“整舊如舊”。“茅盾外婆家那個鎮——小烏鎮有一孔很精美的石橋,被拆來做三孔橋,烏鎮從來沒有三孔橋。”而建於明清的昭明太子讀書處的牌坊也從北大街搬到了西大街。

  人們印象中最深的,是陳向宏的命名權:一個舊倉庫改造成的四星級賓館叫“通安客棧”,而賓館所在的小島就改名為“通安島”。

  西大街的規劃和建設,甚至遠遠超過了居民們的想象,陳向宏有更龐大的計劃,他對居民的只有50年左右的歷史記憶沒那麼大興趣,他要造一個更長久的古鎮。他翻檢的是鎮志,每個到旅游公司工作的員工,第一堂課也學習的是鎮志。鎮志上有老照片,有詳細記載的有趣東西全要恢復,例如20世紀初烏鎮的鐵匠造出了一個大鍋,“直徑長達1米多”,現在西大街就陳列了一個從無錫定制的大鐵鍋,大鐵鍋後是爐神的祭掃處,這些都是按照一張100年前的烏鎮照片恢復的——因為烏鎮的鐵鍋廠早已經倒閉。歷史上有個有名的“醬園”,他就買了幾百個大醬缸,找些鄉下老師傅來,重新按古法布置醬園,專做手工醬菜和醬油,賣給游客的手工醬油貴至20元一瓶。

  游客們可以在一個“有憑據”的古鎮裡“安全地”生活休假。“二期工程就是為了度假游客居住的,而且主要是境外游客和中產游客,四星級賓館、大量統一改造的民居旅館都在我們管理之內。”陳向宏確實也精心維護了許多老房子,把老房子改造成了漂亮的民居旅館,改造圖紙甚至都是他的作品,參考的是《江南民宅》圖片集,為此,他否定了德國設計師的內部改建方案,他說太現代了。“我不喜歡‘新天地’風格的東西,其實我一直在為如何維護古鎮風貌而努力。”他說。

  在他看來,這些都是中國最好的旅游策劃,“不教條主義,也很吸引游人”。

  除了鎮志作依靠,他更多的規劃來源自己在國外考察的印象,之所以把西大街居民全部搬遷,是因為他去美國考察時,發現那些古堡裡的擠奶女郎、手藝人都是旅游公司的工人,上班時穿著19世紀的衣服,下班後恢復真身,開汽車回家。所以西大街所有的賓館服務員、作坊裡的營業員、包括那個正在制造老鐵鍋的鐵匠,全部是招募而來,他們都靠旅游公司發工資生存。

  南大街的自主性

  也有烏鎮居民從古鎮的控制中得到好處,這些人屬於景點開發之外的空間,尚未開發的南大街張同濟的老宅是烏鎮從前唯一的錢莊所在地,也有烏鎮唯一的磚雕牌樓,而這片區域尚不在景點內,江水霞在磚雕前擺了幾個凳子,專供游人站上去拍照,她是張同濟第五代的孫媳婦,現在老宅是她在管理。

  所謂管理,是專門收費帶游客參觀,她為此專門把磚雕分成幾個部分講解,有磚雕文化和民俗介紹,聽下來也似模似樣。而鎮上大量的三輪車是她的聯系人,把游客帶來,他們也可以得到實惠。這是烏鎮居民們自己開發的旅游項目,幾百輛三輪車由於不允許進入東大街和西大街的景點,所以只能搞“發明”,“我們在街上喊,誰要游覽原汁原味的老街?然後就帶游客來這些還沒被開發的老街道”。一位三輪車夫說。

  這樣一趟的收入是15元,節假日是30元,破敗的老街除幾幢舊樓和一些倉庫值得一看,其他的和任何一個正在變化中而沒有開發的老鎮沒什麼兩樣,這種所謂原汁原味正是有著各個年代痕跡的混雜體——1930年的房子外面掛著發廊的彩色招貼。

  而北大街,目前是烏鎮最龐大的居民生活區,音像商店門口掛著“超級女聲”參賽者的大照片,晚間,運河邊滿是烹煎炸炒的小攤販——東、西大街的古代景觀,以及那些游客,恍惚與他們完全不相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