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陽山墓地考古發掘親歷記

陽山墓地考古發掘親歷記

日期:2016/12/14 18:41:03      編輯:古代建築史
    陽山墓地位於青海省東部素有“青海門戶”之稱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陽山村是新民鄉所屬的下川村的一個小村落,因地處馬鞍條山之陽坡而得名。

    1975年秋季,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班老師王世和帶領學生蘇生秀、劉萬雲和民和縣文化館趙存錄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進行考古調查時,得知該縣新民鄉陽山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人骨和彩陶器等文物,即赴現場察看,趙存錄向正在勞動的群眾宣講了文物保護政策及法規,要求村民在平整土地時保護好文物古跡,又動員大伙交出已挖掘出的文物。當天下午就收集到幾十件陶器,其中有彩陶提梁罐等珍貴文物,隨後將這些文物運回縣文化館。

    時隔幾年後的1979冬季,正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核桃莊主持考古發掘的蘇生秀同志,得知陽山在平地時又出土不少文物的消息後,作為一名專職文物考古工作者,積極向省考古隊隊長趙生琛建議發掘,並推薦當時在核挑莊工地工作的彭雲、賈鴻鍵兩同志前往陽山主持和參與發掘工作,很快得到趙隊長的支持。

    陽山墓地的發掘從1980年8月開始,共歷時兩個年頭。按照考古隊領導的安排,工地工作由彭雲同志主持。參加陽山墓地發掘工作的還有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賈鴻鍵、孫小妹等。顧希娟同志第二年發掘時參加,何英同志短期到工地進行文物修復外,其他同志分別承擔照相、繪圖、測繪、文物管理等諸項事宜。

    陽山村是一個僅有11戶人家的藏族小山村。八十年代農村的面貌正在變化,生活條件不太好,住房條件差,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還好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騰出了一間小屋給女同志住,筆者作為發掘隊裡惟一的男子漢,被安排在村長家的大土炕上和他的兒子們一塊住。工作人員算是解決了住處,可我們的廚房怎麼辦?又去找村長解決了一間堆滿了麥草,落滿了灰塵的草房,我們齊心協力很快收拾整潔,布置好了廚具,雇了一名當地的廚師做飯。鄉村裡沒有買菜的地方,村民們在自己院內種些種類少量的菜,僅夠自己家裡人吃。村裡經濟作物是種大蒜,秋天家家戶戶屋檐下掛滿了蒜辮,還有很多洋芋。我們買菜要到30公裡外的縣城去,買來一次要省著吃好些天,所以每頓飯都很簡單。可是每天收工回來大家興味盎然地坐在簡陋的木桌旁一起吃飯,倒也有家的溫馨。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和藏族同胞同住、同工作,結下了深厚的工作情誼。

    1980年8月至10月底,進行了第一次發掘。我們首先在墓地打了一條東西長30米,南北長10米,寬3米的丁字形探溝,在探溝中發現了一批較完整的墓葬,從而證實了此地為墓葬區的推測,也對墓地范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初戰告捷,作為一名考古工作者,心情別提有多麼激動了。對墓地范圍了解之後,按著考古發掘規程,由東至西進行大面積的揭露。當揭去表土40至50厘米時,一座座墓葬的輪廓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經過細心清理,令人大開眼界,發現墓地的葬式繁多,結構也比我們想象得要復雜得多,幾乎以前見過的所有半山、馬廠時期的葬式都在這裡不同程度的出現。當年共發掘墓葬118座。圓形祭祀坑12座,出土隨葬器物(多類陶器、石器及裝飾品)共1550余件。

    第二次發掘在第一次發掘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從1981年8月開始,直到11月結束。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為什麼當時發掘時間都在每年的8月份以後?一方面是由於經費有限,等農民收割完小麥後發掘,可以不賠產或少賠產,減少額外開支,多發掘些墓葬。另一方面,不影響農民收成,收完小麥後處於相對農閒時期,民工容易調配,兩全其美。當時我們在當地雇一個民工,日工資2元。80年代初物價還不太高,這和一般干部的工資標准沒有多大差距,農民們不僅能夠接受,積極性還很高,每天參加發掘的民工有20人左右。這次發掘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揭露整個墓區,搞清墓地的布局,同時准備通過發掘發現有疊壓打破關系的墓葬,解決墓葬的相對年代,以便對墓葬分期能夠有個科學的認識。第二次發掘清理出墓葬100座,其中有疊壓打破關系的墓葬7組,出土隨葬器物1039件。前後兩次共發掘墓葬218座,圓形祭祀坑12座。兩次發掘共出土隨葬彩陶器、粗陶器、石器、骨器、裝飾品等2590余件。揭露面積達6720平方米左右,基本搞清了該墓地范圍和布局,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