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山西後溝古村

山西後溝古村

日期:2016/12/16 19:15:2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後溝古村位於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與晉中市壽陽縣交界。總面積1.33平方公裡,現有居民75戶,251人。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對高差67米,形成了後溝村溝、坡、垣、灘縱橫交錯的獨特地貌。
  後溝有村諺雲:“四十裡龍門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後溝村”,後溝村起源無證可考,從考古發現的一塊唐代墓志銘推算約為公元819年,在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6年)古碑中記載,“年代替遠,不知深淺”。後溝村古建星羅棋布,神廟系統相當完善。關帝廟、文昌閣、真武廟、三官廟、魁星樓、觀音堂、菩薩殿、山神廟、河神廟、五道廟等18座神廟和1座祠堂依風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將佛教、道教、儒教盡收囊中。
  後溝古村濃縮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保存了中國北方漢民族自給自足的傳統文明。民居建築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土穴窯居,其特點是依崖就勢、隨形生變、層窯疊院、參差別致。遙相呼應的石窯、土窯、磚窯、明券窯、土挖窯、獨體窯、裡外窯等,形成了後溝村渾然天成的獨特風景。古村地下排水系統可與一流的水利專家設計的工程相媲美,從村東北、西北的高處起,穿村過院,勾連各家各戶,形成黃龍、黑龍兩個體系,流經村西南、東南留水口最終歸入龍門河中。
  後溝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統、等級分明的窯居建築格局、威嚴的張家祠堂、精雕的古戲台、自給自足的生產作坊、防患未然的他儲制度等充分顯示出族權勢力的統治地位,是北方農耕文明活態文化的完整畫卷,堪稱“農耕桃源”。
後溝古村落中的民居為穴居和半穴居的窯洞,院落包括四合院三進院32處和七八處靠崖窯洞為主的院落。每個院落中都有窯洞式居室,而且土穴土窯洞比較多,選址上因地制宜,在取向、高低等方面都不對自然做更多更大的破壞性改造。古村落中幾乎所有的院落正屋都是窯洞,但都要建築出廂房,再下又蓋倒座的南房,形成四合院,構成了恬靜安詳、和諧優雅的生活環境。四合院開門多在“離”位,在“巽”位開門的院落,有的門對面是隨牆影壁,影壁中間是磚雕的土地神龛,在“離”位開門的院落,門內有儀門,整體構成三進院,院落的正屋是兩孔或四孔窯洞,再加一個天地堂神龛,符合“三間吉”或“五間吉”的建築風水。

  古村的選址的大風水方面據說是占據了“二龍戲珠”的仿生學意象。村諺講:“四十裡龍門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後溝村”。在風水學中看得見的依據就是山脈和河流,也就是山和水。風水師認為,“得水為上,避風次之”,要得水就離不開河流,要避風就得依靠山勢而有所靠阻。山講究“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後溝村背依太行山支脈要羅山脈,其主峰海拔1342米,山勢連綿起伏,如水波蕩漾,似萬馬奔騰,漸行漸遠,好像爭飲於潇河岸邊。龍門河發源於要羅山腹地,順山陽之勢而下,進入潇河。龍門水在後溝古村之處形成四靈之地,北邊要羅山脈如玄武垂頭,南面軍坪如朱雀翔舞,東邊青龍蜿蜒,西邊白虎馴服。後溝古村的先民將村東的黃土梁叫做黑龍,村西的梁叫做黃龍,村對面軍坪又形成蜘蛛,整體形成了“二龍戲珠”的仿生學意境,形成了喜慶吉祥、紅火熱鬧的村落選址創意。歷來,兩條龍山和蜘蛛山上都是村民心中的禁山和聖山,禁耕、禁牧、禁火。

 古村得以保存至今,可以說和她所處的偏僻地理位置不無關系,更主要的是經濟的相對落後,致使後溝村民對外來的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接納、模仿和吸收能力變弱。這樣,後溝村內部產生的破壞力就無法形成氣候,從而不可能對後溝村原有的文化產生顛覆性的影響。而後溝能從塵封中出世,與原晉中市榆次區委書記耿彥波的大力推薦有關,2002年11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骥才先生與眾多專家受其邀請到後溝古村考察,被這裡古樸的農耕文化、純正的自然文化、傳統的信仰文化、靈動的生態文化所吸引。在隨後長達半年的時間裡,民間文藝家們對後溝村的生態、農耕、工匠、交易、交通服飾、飲食、居住、家族、誕生、成年、結婚、拜壽、殡葬、信仰、醫藥、游藝等民俗活動以文字、攝影、攝像等形式制作成“後溝村民俗記錄范本”,收錄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普查手冊》。2003年後溝古村被中國民協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古村落農耕文化遺產保護采樣地,從而引起轟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