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貴州軍事古堡 海龍囤

貴州軍事古堡 海龍囤

日期:2016/12/14 18:44:06      編輯:古代建築史

貴州軍事古堡 海龍囤

    位於遵義市北30公裡的海龍囤,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軍事古堡。海龍囤孤峰入雲,四面陡峭,山後一線窄徑是唯一通道,山下湘水環流,群峰簇擁,壁壘森嚴,俨然一座天然的軍事要塞。

    1257年,自唐代末年起世襲播州的楊氏土司楊文,開始在此造關築城,以抵御從四川、雲南殺來的蒙古大軍。

    明萬歷年間,楊氏土司第29代孫楊應龍,因與朝廷不合,“於囤前築九關以拒官軍”。他在《骠騎將軍示谕龍巖囤嚴禁碑》中說,重修海龍囤是為了讓它成為“子孫萬代之基,保固之根本”。此時,海龍囤的功能,也由最初的為保國家利益抵御外敵的“根本”,轉變為做大的土司對抗朝廷的堅固軍事堡壘。

    1599年,楊應龍與明朝廷開戰。

    1600年農歷二月十二日,總督李化龍在重慶登壇誓師,帥24萬大軍兵分八路進擊播州,發動震驚全國的“平播戰役”。這是貴州境內歷史上規模最大和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又被稱作“明朝三大武工之首”,耗盡了明王朝氣數。

    1600年農歷四月十六日,楊應龍帶著1.6萬殘兵退守到海龍囤。直至農歷六月初六日,明軍繞道山外,從後關破囤。眼見大勢已去,楊應龍上吊自殺身亡。他的妻女等共計100余人被綁往重慶審查,後有70余人被押往京城斬首。

    “平播戰役”後,播州改稱遵義,轄地被分為遵義、平越二府。隨後,朝廷也由此開始逐漸用流官制度,終結土司世襲制度。

    如今,歷經數百年的風霜,周長約5公裡的環囤城牆至今尚存,囤東銅柱、鐵柱、飛虎(三十六步)、飛龍、朝天、飛鳳六關,囤西後關、西關、萬關依然傲然挺立。

    2001年,海龍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龍囤作為歷史上播州楊氏政權統治後期重要的政治軍事基地,是貴州境內目前僅見的一處大型軍事建築與宮殿建築合二為一的遺址,也是當今中國乃至亞洲少有的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

    撥開歷史迷霧,還原海龍囤興衰真相。

    2012年3月,為了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文本制作,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海龍囤新王宮龍位坪、水牢等地點進行小規模的探測。4月下旬,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遵義市文體廣電局、匯川區文體廣電局聯合組成考古隊入駐海龍囤,展開海龍囤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經過兩個多月的清理發掘,大量精美的明代瓷器碎片、瓦當、陶獸出土。隨著楊氏家族墓群的發現、新王宮的圈定、海潮寺石碑的發現,這座沉寂400余年的軍事古堡再次走入公眾視野。

    6月上旬,貴州省文化廳、貴州省文物局主辦“親歷考古——觸摸四百年前的土司生活”大型公眾考古活動。史學專家范同壽教授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分別作主題演講,為公眾介紹播州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海龍囤的保護現狀。100多名志願者在考古隊員的指導下,攀上海龍囤,在新王宮考古發掘現場,體驗考古的魅力。省文物研究所所長周必素告訴記者,本次活動希望能夠讓公眾走進考古,讓考古走進公眾,拉近公眾與考古之間的距離,讓公眾理解考古人和考古事業的社會價值和作用,同時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做一個前期的預熱。

    今年4月啟動的“貴州六百年歷史文化穿越之旅——2012雪花純生·貴州最美古建築評選攝影大賽”貴州十大最美古建築評選結果日前出爐,海龍囤拔得頭籌。專家們一致評定,海龍囤是中國南方封建土司文化的傑出代表,充分展示了楊氏家族政權長達724年的統治,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背景。為研究貴州古建築提供佐證,填補了貴州建築史的空白。

    6月28日,由國家文物保護組專家陳雍與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博士陳暢率領的海龍囤申遺考察組深入海龍囤古軍事城堡,就海龍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及古文物挖掘和保護等工作進行現場考察,海龍囤申遺順利踏出第一步。

推薦閱讀:

海口瓊山牌坊

西安影像之杜曲古鎮

南京高淳縣湯村的明代古庵

蘇州:故紙尤香過雲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