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石塔古跡漫談
日期:2016/12/14 18:43:37   編輯:古代建築史美榔雙塔
精雕細琢的姐妹雙塔
姐妹雙塔位於海南澄邁縣美亭鄉美榔村東南面,亦稱美榔雙塔,始建於元朝。據《正德瓊台志》載,在元朝時期,地方鄉紳陳道敘育有二女,長女靈照出嫁,小女善長出家為尼。陳道敘為了紀念二女,捐錢“一千缗”在小女出家的輯瑞庵前建起雙塔。此外,還捐出田地給小女出家為尼的輯瑞庵。老父親對二女的殷殷關愛之情,從中可見。
來到美榔村,在村民的指引下,步行前往村東南方向,遠遠即見兩座石塔一左一右矗立在兩池碧水之中,郁郁蔥蔥的榕樹和高聳入雲的椰子樹環伺四周,古樸之余又多了一份和諧之美。兩座古塔均為石築仿木結構,其中的姐塔高六層,正六角形,塔西北面正中刻有帶冠人像一尊,左角陰刻“大石塔”三字,在數百年風雨侵蝕之下,字跡仍然依稀可辯。塔基台面有石柱圍欄,基座雕有獅子戲繡球、祥雲等圖案;六面各有文臣武將等雕像。旁邊的妹塔,呈四角方形,塔高七層。在塔身的雕飾上,由於妹妹是出家僧尼,妹塔也納入了更多的佛教元素,除了刻有獅、獬豸麒麟等瑞獸;四角還雕有大力士;底層正面塔心室還供有釋迦、彌陀二佛。塔體每層外壁龛內均雕有佛像及六大護法金剛,姿態各異。站在塔前,看著這些美輪美奂的石刻藝術,不由得感慨瓊北地區文化積澱之深厚。
有別於正史的嚴肅,記者從村民口中聽到的雙塔故事卻是頗具傳奇色彩的另一種版本。相傳在古代,美榔村有一對姐妹,他們從附近的水潭中得到了一個神奇的聚寶盆,從盆裡總能舀出不盡的大米和金銀財寶,但姐妹倆人卻不是將此占為己有,而是常常用“聚寶盆”裡取出的財富幫助窮苦的百姓,感恩的村民為了紀念善良的兩姐妹,就為她們建起了這兩座精美的石塔。
經歷700多年滄桑,曾經的輯瑞庵已經不見蹤跡,只留下這兩座緊緊相鄰的姐妹塔在向世人展示這美榔村曾經有過的一段歷史。作為海南現存最完整的元代古塔,美榔雙塔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對研究海南古代建築工藝乃至佛教文化都有重要的作用。
神秘的儒符石塔
儒符石塔海口市瓊山區石山鎮儒符村,緊鄰環城高速公路。作為一座建於宋代末年的佛教名塔,經歷800多年歲月的儒符石塔在去年剛剛經過修葺,在這次的修復行動中,除了讓儒符石塔恢復往日英姿,還從石塔中挖掘出了一批內容豐富的文物,讓人大開眼界。
儒符石塔坐北向南,為大塊的火山石干擺而成。石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個部分組成,塔基一側築有25級台階可以拾級而上,頂部為一座三層的小石塔,高約2.6米,剎呈四角攢尖。這種形制的石塔,不僅在海南獨一無二,在國內也是極其罕見。
由於儒符石塔年代久遠,缺乏相關的詳細史料,就算是在儒符村村民的口中,關於此塔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一種版本認為,在說宋代末年,儒符村有一位符姓姑娘,心靈手巧的她能用籐條、麻線編織各種生產用具。由於符姑娘一心向佛,更是立誓終身不嫁,她的心願是要用一生的心血建造一座佛塔。於是,她每天編一些籐筐、竹籃和草鞋挑到附近的墟市出售,經過多年的積攢,她用這些錢財購買了足夠的石料,並聘請工匠建成了儒符石塔。為此,當地人將這座石塔稱為“草鞋塔”。另有一種說法是這座石塔也是守節塔,相傳古時儒符村有一位與人訂了親的姑娘,不幸的是還未完婚男方即已早逝。該女子立志守節,再也沒有嫁人,而是用自己辛勤賺得的錢建了這座石塔,因此這個石塔被村人也稱作“守節塔”。
前些年規劃海口市環城高速公路時,曾一度威脅到了這座佛教古塔的安全,相關部門為此特意修改規劃而繞過古塔。隨後,文物部門對這座古塔進行了挖掘,在地宮中發現了幾串銅錢,其中有幾枚可以清晰看到“太平通寶”的字樣,串起銅錢的棉線,經過了數百年卻仍然完好,讓人稱奇。
塔這種佛教建築在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不論是外觀還是功用上,都起了不小的變化,最為顯著的就是從埋骨塔成為了風水塔。按照堪輿理論,風水塔亦稱文塔或文峰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鄉水門之華表”。在海南的古塔中,風水塔為數不少,算得上是當中的主流。
推薦閱讀:
雲南木府的繁華與沒落
寧夏海原天都山石窟
四川宜賓冠英古街
四川三蘇祠的歷史價值
浩然文峰塔
浩然文峰帶來俊男女文筆峰塔
文筆峰塔鐘馗鎮妖邪
在澄邁縣老城鎮文大村,也有一座類似的文筆峰塔。當記者來到文大村北郊的時候,這裡正處在一片開發的火熱氣氛中,濱海的這片土地將要迎來新的工業項目,古樸的石塔突兀其中,顯得有些另類。文筆峰塔高約十米,呈四方形,共有十級,其中第四級上書有“文筆峰”三字,在第二層的四個轉角處,還刻有鐘馗畫像。據《文大村志》的記載,文筆峰塔建於明崇祯七年(公元1633年),相傳明崇祯年間文大村附近的海邊一帶瘟疫橫行,人畜死亡嚴重。文大村裡的讀書人因此提議建一個既能避邪又能開文運的塔,於是就有了文筆峰塔的落成。
當然,作為“鎮水口,補風水”的風水塔有時候也並不靈驗,萬寧市萬城鎮的青雲塔就是一例。據了解,青雲塔前身“文魁塔”建於明代萬歷年間,可是,還沒完工就被一場洪水沖得無影無蹤。過了將近100年,在清朝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的時候,不信邪的當地人又湊足了銀兩原址重建,不久後也是被洪水所毀。由此可見,所謂風水之說,有時候也是頗具諷刺意味。
敬字塔
在海南的古塔建築中,有一種形制獨特的種類,那就是“敬字塔”。說它獨特,其中之一是儋州獨有,外地皆無;其二是這種“敬字塔”體現了當地一種崇學尚教、尊重文字的優良傳統。在儋州地區,曾經有一首傳統民謠這樣傳唱:
正月正,掛紅燈;二月二,扎竹刺;三月三,插金簪;……
八月八,燒寶塔;九月九,熬蓋酒;……
其中的“八月八,燒寶塔”說的就是敬字塔的傳統風俗。據了解,在古代的儋州地區,所有寫有字跡的廢紙都不能隨便丟棄,而是要集中存好,等到了八月初八這一天,由母親帶著家裡的學童來到村裡的敬字塔前,經過一番禱告之後將這些廢紙放進敬字塔內點燃焚燒,這一習俗寓意著尊重文字的人會得到上天的保佑,家中的學童也會學有所成,最終金榜題名。儋州地區的這種民俗是如何形成,現今難以考究。相傳文昌帝君曾作《勸敬字紙文》,要人珍惜寫過字的紙張,用完以後要集中焚毀,以免文氣流失。儋州的敬字燒紙習俗,或許因襲於此。
根據儋州文化部門的資料顯示,目前發現的敬字塔共有17座,大部分分布在農村地區。最早的建於明嘉慶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這些敬字塔多為石頭建造,造型多為方形或八角形,相比起風水塔和佛塔,儋州敬字塔顯得袖珍不少。敬字塔的首層一般是實心,二層空心開門,供燒紙之用。塔剎有仰蓮、寶珠、葫蘆、雄獅等多種形制;塔身上或多或少雕刻著象征文運昌盛、福祿壽喜、子孫繁茂的吉祥圖案。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儋州排浦鎮的鎮遠村內還保存著一對石砌的敬字塔,雖然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但據村民介紹,這對敬字塔應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塔內的燒紙室,還留有燒焦的痕跡。記者詢問了附近的幾位村民,現在村裡是不是還保留著這種傳統的燒紙習俗?回答都說已經很少見了。
推薦閱讀:
雲南木府的繁華與沒落
寧夏海原天都山石窟
四川宜賓冠英古街
四川三蘇祠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