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寨市千年古鎮今猶在

寨市千年古鎮今猶在

日期:2016/12/15 21:50:20      編輯:古代建築

寨市是一座有故事的古鎮。

這裡三國時稱諸葛城,唐代為徽州首府,建城歷史有1800多年。

鎮上的現代建築很少,數百座苗族、侗族的木結構房屋將小鎮緊緊包裹起來。青石板路、老木屋、紅燈籠、古商號,行走在寨市的大街小巷,覺得時光靜谧歲月美好,生活閒適人心恬淡。

 

 

滄桑的青石板路、高掛的大紅燈籠、慵懶地“躺”在陽光裡的萬花茶,西河古街的時光恬淡且美好。 楊敏華 攝

 

西河街與西河橋

從明代開始,西河街便成為寨市盛極一時的小吃街,如今從“王記酥餃”等老商鋪中,還依稀可見當年興盛時期的模樣。西河街兩側的商鋪和民居大多是采用穿斗結構的木建築,出檐大,適宜湘西南山地的濕潤氣候。每一個窗棂都是一處無聲的雕刻藝術品,細膩的雕工、多樣的圖案,讓人不得不感歎工匠師傅的技藝高超。

西河街上沒有喧囂。店鋪前、弄子裡,隨處可見穿著民族服飾的婦女們在不緊不慢地雕刻萬花茶。不起眼的冬瓜和柚子皮,在她們靈巧的雙手下,化身為一個個形態各異的“藝術品”,且滋味甜美。

沿著曲折幽深的青石板路在西河街上徑直向前走,不多時,西河橋便矗立在眼前。它始建於雍正1727年,1954年一場大火讓這座歷經兩百多年風雨的古橋毀於一旦。2009年,鄉賢杜勤德先生捐資對橋進行重修。西河橋長56米、寬7米,分主橋和附橋,亭廊相連,渾然一體,主梁中繪太極圖,橋中央五層閣塔飛檐高翹,猶如羽翼飛展。西河橋建築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出自樓橋世家之手,造橋時全不依賴圖紙,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

如今的西河橋成為了寨市人納涼休憩的絕佳去處,橋上人們三五成群地聊天、喝茶、下棋,時光此刻更加惬意且從容。

 

安平觀鐘與古城牆

在可以俯瞰寨市鎮的孝思亭裡,古老的安平觀鐵鐘懸掛在離地兩丈的地方。這口鑄造於明成化七年(1471年)三月的鐵鐘,高1.5米,口徑1.33米,重約300公斤,由生鐵鍛鑄而成。鐘上有千字銘文,為當時的縣令程嬰所書,記錄了明正統年間蒙能率領苗民起義攻占縣城,城邑被毀後又重建的全過程。安平觀鐵鐘盡管如今已經滿布鐵銹,但鐘上刻的銘文仍清晰可見。

時光靜靜流淌,安平觀鐵鐘像一位淡定的長者,以巋然不動的姿態見證著這座古鎮的變遷。時至今日,安平觀鐵鐘依然發揮著它的警示功能。每當出現山火等緊急情況,鐵鐘便會被敲響,那粗犷嘹亮的鐘聲在古鎮的上空久久回蕩,沉澱著歷史,警醒著現在,庇佑著未來。

從安平觀鐵鐘再往前走100米,便可尋見明代古城牆的蹤跡。寨市殘存的明代古城牆現今只有20米,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年),以青方石和青磚混合構築。在歲月的洗滌中,明代城牆當年偉岸挺拔的身姿不復存在,只留下叢生的雜草與青苔間的一段殘垣斷壁。城牆下,百年窨子屋旁的千年古井從未干涸,汩汩流淌。寨市古鎮宛若這口古井般,總有一種源源不斷的深邃和厚重在傳承。

 

傳承千年的護林禁碑

“道旁之樹,先人栽植,以為永遠歇涼之古樹,眾生不許剪伐,故勒石刊碑。”(北宋崇寧五年,九溪沖護林碑);“為培禁古樹,保衛地方眾人六畜安寧,特勒石封禁,永垂後人。”(明洪武二十年,關峽護林碑)。寨市護林碑展覽館至今保存了唐、宋、元、明、清和民國時代的百余塊護林碑,有實物,更多的是拓文。細細品讀這一篇篇碑文,不禁對古人守護山林的虔誠和智慧肅然起敬。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每一篇碑文都語氣誠懇、言簡意赅,從百姓的切身利益著手進行勸導。綏寧有“三湘林業第一縣”的美譽,這裡的生態原始狀態保存完好,生物物種眾多,生物鏈完整,是天然生物園和物種基因庫,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代代相傳的護林意識和實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