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廣西靈山大蘆古村

廣西靈山大蘆古村

日期:2016/12/16 19:15:54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大蘆村交通:靈山到大蘆村有兩種方式,一是坐縣城小巴,但可能會久一點,2元/人;還有一種方式是坐經摩托改裝後的那種三輪車(可座兩人),20元/車包來回(可坐2個小時),也可10元/車去,回來在村口通常也有車可座。門票5元/人。
大蘆古村
大蘆村位於廣西欽州市靈山縣城東8公裡處。從欽州城區出發沿欽(州)陸(屋)一級公路和靈(山)陸(屋)二級公路可達。是廣西目前較大的明清民居建築群之一。由勞氏先輩自明清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間建造,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大蘆村占地面積45萬平米,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主要包括镬耳樓、三達堂、雙慶堂、東園別墅、勞克忠公祠等群落,規模宏大,構造巧妙。村宅湖畔及四周種植有寓意“文章顯世,紅頂當頭”的古陛木樹、樟樹和荔枝樹。大蘆村的勞氏古宅共有九個群落十五個大型宅院,從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到清朝道光六年(1546—1826年)逐步完成,這些古宅都根據地形傍山建設,山環路轉,並且都是在宅前低窪地就近取材挖坭燒磚燒瓦,之後附形造勢,蓄水為湖。各居民點間就以人工湖分隔,相距咫尺,又可守望相助,而且又各以始建時所在地的物產或地形標志命名。
  

在大蘆村,一門一窗打開的都是歷史的畫卷,一磚一瓦盡顯建築之風流。該村九個古宅群落,個個建設得井井有條,主次分明,精雅的屋宇接連不斷,緊密呼應,處處顯出蒼老,卻又風骨尤在,沒有太多的破舊感和潦倒感。每座古宅,都有2進到5進,從第一進到最裡一進,其入去的台階逐進遞減,每兩進間台階相差一級,最裡一進的台階只有一級,所以進入古宅大門, 只要看到第一進的大門前有幾級台階,就可知道這座古宅有幾進;每兩進間都有一個天井,左右兩邊建有耳房,頂座的祖廳供奉著先祖牌位;每座宅院的前座前都有一個大門口或小門樓,大門口都安裝了堅固的木制防盜門(本地人稱之為“拖籠”);每座又各以中廳為中軸,兩邊對稱地建有一到兩列廂房,每列廂房又都與中間的每進大廳相通,廂房之間有廊道或小巷相連;這樣整座宅院四通八達,廊廊相通,巷巷相連,而且門門相似,外人走進那廂房間的鑲著青磚的廊道、小巷就象走進了迷宮,沒有本地人帶路很難走得出來!大蘆的古宅,每座都構成一個整體,從格局上看,都很有深宅大院的氣派,而且都突出表現了古宅嚴整的對稱藝術,體現了屋宇的莊嚴與氣勢!那些互通的小巷、廊道、門口,既方便了主人的往來,也方便了僕人為主人服務,同時這也是當年主僕私通、感情走私的主要的秘密通道!
 

 

數百年的風霜雨露,使大蘆的房子今天成了古宅,使每一處宅院都烙下了明顯的歷史烙印和時代特征。當年勞氏先人自建造第一個宅院伊始,就很講究風水,就刻意營造與周圍環境和諧協調的優養生息氛圍;在宅居的建設中,既考慮了依山傍水,又考慮了天、地、人環境的和諧,還考慮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克相生。如屋前無水池,就人工挖掘開塘蓄水;“三達堂”、“雙慶堂”屋後無山,則種植大畢木(一種闊葉大榕樹)以作“山”,這樣就營造了一種“背靠青山又面對綠水”的風水寶地!大蘆古宅多為磚木結構,牆體多為裡生外熟或上生下熟,即牆體外部或下部為磚窯燒過的青磚(即熟磚,本地人稱“火磚”),牆體裡面或上部為泥磚,這樣既是為了使牆體外部可經受雨水的沖洗和牆體下部能堅固地承載房子的重量,也考慮了“火、木、土”的相生相克,同時也使房子具備了冬暖夏涼,回南天不潮濕的優點。
  

從建築上,每座古宅又各具特色:
  最古老的祖屋镬耳樓,結構功能最齊全,恪守規制,表現出的封建家族宗法觀念氣息也最濃烈,當時什麼身份的人住哪種房間,從哪個門口進出,走哪一條巷道,規定非常嚴格,等級極其分明——主人、貴客走的是正門,僕人只能走邊門(側門),而且還分男左女右,男人走的左巷道又比女人走的右巷道要寬闊一些。
  



而在清朝鼎盛時期的乾隆年間建設的東園別墅,規模恢宏,裝飾堂皇,浮雕精美,且寓意深刻,如那牆挑柱頭象征“福祿富貴”的蝙蝠、梅花鹿和桂花的石雕就栩栩如生;那花崗巖鼓形雕花柱墩,那平滑的大理石台階,那镂空的如今附生著籐本爬山虎的雕花大理石窗則會讓你大開眼界,足可以把你帶進一個古老的夢境中……而且東園別墅的建築很復雜,使生人入內通常找不著北。那古老的官廳(即客廳),氣派確實非凡,據說過去是用來接待官員的驿站、廳堂,我不知這是否真的為了接待官員而建,但其確實透露出一股“官氣”,據村中人介紹,廳中足可以擺上20桌酒席,這是大蘆古宅中最大的一個官廳;而且象其它古宅中的官廳一樣,是古宅的中軸廳堂,裝上屏風,掛上《朱子家訓》,便是一個威嚴的廳堂;若遇家族中重大活動,撤開屏風,則族中長老、主人、貴客從一進走著中門就直通祖廳。自古以來,古宅中的官廳一直都是族中長老們決策、議事的地方;在大蘆,官廳實際上也就是勞氏家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尤其作為家族禮儀教育中心其功能更加彰現。
  

楹聯是大蘆村古宅群文化中的一大特色,目前留存楹聯共350副,為明清代創作留存,其內容幾百年沿用不變,年抄錄更新,固定位置張帖,絕不允許混淆。如:“大家露湛,蘆捨雲連”;“讀書好、耕田好、識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等等。或寫景狀物,敘事述史,或抒情寄懷,教誨子孫,含意隽永,表達了修身、齊家、立業的思想。勞氏崇尚教育的良好傳統,先後培育出縣、府儒學和國子監文武生員102人,47人出仕做官,78人次獲明、清歷代王朝封贈。村中民俗民風十分濃郁,活躍著一批黯熟民間音樂、舞蹈的藝人。開展活動有:八音迎客、族老敬茶、“嶺頭同樂”、貴人乘轎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