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作家具仿佛浸染了江南那煙波浩渺、如詩如畫的氣質,方寸之間傳遞著一絲清麗曼妙的韻致。那豐婉的線條極似一襲旗袍立於湖畔的佳人,流轉著顧盼生輝的香艷;亦像飽讀詩書的文人雅士,纏綿著褪淡不去的書卷氣息。當我們習慣了黃花梨和紫檀的高處不勝寒,不妨換個角度,來觸摸一下蘇作家具那不溫不躁的肌理,感受深愔於蘇作家具裡的文化內涵,或許,得到的又是另外一種風流感觸。
美哉《周易》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文化典源,“極天地之源蘊,盡人事之終始”,力圖能夠“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哲學思想核心是“天人合一”,它試圖通過溝通外宇宙與人的內宇宙,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這種思想的浸潤下,蘇作家具無不表現出盡善盡美的人本主義。其功能與結構實現完美統一,造型簡練、尺度適宜、比例勻稱、結構嚴謹、用材講究、質地優美。
《易經》是構成陰與陽辯證思維的濫觞,陽爻、陰爻即其基礎,傳統思維將事物中對立的兩端、兩方面、兩部分看作陰陽的對立、變化和統一,其相反相成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根基。這一思想早已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蘇作家具亦不例外。這種陰陽對接不僅體現在蘇作家具的榫卯結構之中,造型藝術也多遵循此理。
蘇作家具造型上追求完美比例,變化中求統一,其線條如同中國書法藝術般,注重直線與曲線、方與圓、實與虛的對比,既有厚拙凝重,又有清秀玲珑,既有雄偉勁挺,又有婉約空靈,將陰陽相承的思想充分體現在了器物之上,創造了眾多耐人尋味的藝術之作。
儒道互補
“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常是文人士大夫互補的人生路途。而在藝術方面,孔孟儒學與老莊道家也起到了互為短長的作用,共同影響了注重傳統文化思想表達的蘇作家具。
儒家的“中庸”,即無過、無不及。縱觀中國歷代家具造型,多追求四平八穩、方方正正、對稱平衡,其思想根源就在於此。為了追求一種穩定感,蘇作家具往往注重收分有致、下粗上細、下寬上窄等特點,以達到視覺和心理上的穩定和平衡。
在道家老莊哲學中,作為宇宙最後根源的“道”,其本質特征是“自然”。老子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大巧若拙”,莊子認為“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美”、“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蘇作家具正是得益於這種美學思想的指導:通體流暢的線條、光潔樸素的外表、優美自然的木材紋理,不事雕琢或少有雕琢。宗白華先生將美分成兩種:錯金镂彩和清水芙蓉,很顯然蘇作家具屬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