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入尋常百姓家 青城古鎮悠久的的詩書畫文化底蘊
日期:2016/12/15 22:24:47   編輯:古代建築
青城悠悠歲月
偏愛書畫
古鎮青城人對書畫藝術有特別之偏愛。無論官宦人家,工商大戶,還是普通百姓,都有愛好,都有追求。一般人家其堂屋或上房之內都要懸掛名人字畫。中堂為山水、花鳥畫,兩邊懸掛書法對聯。大炕上方懸掛橫幅花鳥畫。條件較好的家庭,其廈房和耳房之內錢桌上方也都要懸掛小幅中堂和對聯。逢年過節大院明柱和門框之上都要貼上書寫在紅紙上的對聯。門楣上要貼橫批,門簪上貼上“福”字。
一般來說,官宦人家,工商大戶家裡懸掛的是省城名家和全國名家的作品,從朱克敏到唐琏,從於右任到齊白石,從林則徐到左宗棠等,以顯示其品味、地位和身份。普通人家懸掛的則是本地名家作品,也要盡量表現其身價和水平。而庭院和大門上貼的對聯,一般都是自家人書寫的,也要盡量顯示其功底。這些充分表現了青城人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和愛好。
青城人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學好書法,寫好字,從娃娃時就開始抓,啟蒙就要練毛筆字。在私塾、私學和小學讀書時,寫字、書法是必修課之一,是要納入平時和學年成績考核的。平時每個學生都毫無例外地要寫“仿”;“仿”有大楷、小楷之分。老師對所有學生寫的“仿”都認真批改,凡寫得好的字都要畫上紅圈圈,好字越多圈圈越多,顯示成績越好。到了民國時期,凡高小畢業生都要騎高頭大馬,披紅掛彩,鼓樂相送至家門口,然後由學生下馬當場書就自己撰寫的對聯,並親手貼在門上,接受家長的檢閱和社會的公開評論。沒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和寫作技能,這一關是不好過的。這對老師是檢驗,對學生是考驗,對家長也是一種測驗。
講究對聯
說起對聯,它是雅俗共賞的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一副好的對聯能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最深刻的思想,因此它可以被稱為是一件最好的文學作品。對聯講究平仄、押韻,對仗工整,言簡意赅,通俗易懂。一副好的對聯往往給人以啟迪,以教育,以感染,以力量。要寫好對聯首先要學好文學,廣征博記,出口成章。
青城人都是在臘月三十以前寫春聯、貼春聯的。正月初五開始走親戚、拜年。正月十五還要觀燈,這是對聯接受廣大群眾的大檢閱、大評論的有效時機。誰家的對聯寫得好,誰家對聯寫得不好,都要經受群眾自發的評定。這是一點也不能馬虎的,否則是會丟人的。
青城人對“對聯”的稱號是有講究的。對聯一般稱作楹聯,俗稱“對子”。掛在房屋中堂兩邊的對聯稱為“邊對”。貼在院落大門上的叫春聯或“對子”。刻在木板上、懸掛於殿堂之上的叫“瓦聯”或“板聯”。
對聯的內容也十分講究,一般廟宇殿堂的對聯多表現對文物古跡的贊頌,對神的稱頌、寄托和對前人的評價等。“懲惡揚善”往往是中心內容,甚至是永恆的主題。一般春聯多書寫祝福、吉祥、吉慶、平安的,或升官發財、多子多福的,或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壽聯多為“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類的祝福詞。土地神龛對聯一般都是“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黃金”。灶王神龛對聯為“上天言為事,回官降吉祥”。豬捨、馬圈多為“槽頭興旺”、“牲常茂盛,畜自興隆”之類。敬天地書寫“天官賜福,萬寶來朝”。唯挽聯要寄托哀思,評價死者,述其為人,歷數功過,這是要針對具體人撰寫的,決不能千篇一律。一副好的挽聯,往往會傳誦四方,引起共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難度是相當大的。
青城人有一種風氣:學生上學時,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之間要開展對“對子”活動,一人出上聯或下聯,由另一些人對下聯或上聯,最佳聯語則要受到獎勵。在民間,一些群眾有時也會在田間地頭利用農活間隙對“對聯”。一些老漢蹲在大街上聊天時,也有對“對聯”的,自發形成一種民間文學活動,這對“對聯”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風氣。
名家眾多
由於青城書畫活動具有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沉澱,於是在民間形成了大批書畫愛好者,不少具有書法家、畫家水平。在廣大農村家庭婦女間,也出現大批剪窗花、畫窗花的能手。青城民居建築窗戶都是木格式結構,窗棂圖案多種多樣,有“十三花”、“十二福”、“九蓮燈”等。這為畫窗花、貼窗花提供了廣闊天地。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婦女,所制作的窗花具有相當的水平,許多成為雅俗共賞的佳作。
在群眾性普及書畫藝術的基礎上,青城自明、清以來出現了一批知名書畫家。其中高炳辰、白元文、王元、羅經權、楊巨川等造詣頗高,成為隴上書畫名人。羅士林、李明三、李習之、李芳、張智若、劉自珍等也遠近聞名。
高炳辰(1860年—1924年)名韻琛,學名炳辰,字顯庭,號一漁翁。條城直街牌人。清光緒23年(1897年)中舉,赴京考試未中。後任陝西化州州判,高平縣佐等職。有機會浏覽陝西一些名家書畫真跡,結識了宋伯魯等書畫名人,常切磋技藝。在廣聞博覽中,逐漸領悟了書畫藝術之真谛。回條城後專攻書畫。書仿王趙,畫摹雲林,斗方尺幅人珍重之。他的作品在蘭州、榆中、皋蘭、靖遠流傳甚廣,影響較大。他曾為陝甘總督左宗棠寫壽聯:“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自撰聯:“非圖果報方行善,不為功名亦讀書”。
白元文,名琇清,字玉如,條城直街牌人,清庠生。憑軍工保舉藍翔從九品。能詩善書。體仿鄧完白,並自成一體。以後又學習了劉墉書體,被喻為榆中青城派的首創者。乃守忠曾寫詩贊他的書法:“煙煙滿腹筆難停,幾度臨池得未曾。到底難消豪志氣,行間字裡起圭稜。”先生有豪氣志、濟世才,但仕途不順,往往借酒澆愁。他在“醉後即事”詩中雲:“醉袒金貂燭影搖,小紅低唱我吹箫。無端編出浔陽調,又濕江州舊酒袍。”酒不解愁,水也不解愁。先生在“題普濟閣畫壁”詩中道出了他觀山不樂,觀水不喜,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之感。“普濟閣中觀翠微,煙波江上吊斜晖,癡心欲向山靈說,水不流還我不歸”。不久先生溺河而死,人們才從詩中悟出先生之詩似乎暗示著什麼。先生之書法,既有顏體之厚重,又有何體(紹基)之輕靈,人稱“疙瘩體”或“淚體”。
王元(1873年—1930年)原名王殿元。世稱王元。字子卿,又梓青,號金城散人,條城齊心牌人。清末明初的著名平民書畫家。王元幼年天性好畫,常以指當筆,描雞繪鵝,臨花摹草,形神極似,使觀者驚歎。稍大一些,因家貧不能上學,但其矢志不移地追求繪畫藝術的真谛,四處拜師求教,全力潛心自學,二十出頭知名鄉裡,索求畫者相繼而至。為使其書畫更趨專業,他每年兩度約八、九個月的時間游歷於蘭州、臨洮、平涼、靖遠等地,一方面謀生,另一方面開闊視野,體驗生活。此舉為作畫增添了不少新意。與此同時,還與蘭州大儒劉爾炘、書畫界的同事高炳辰、張樂天、張樹滋等共同探討、切磋畫技。由此畫技日臻成熟,王元晚年摹唐介亭山水,神氣逼真,作畫水平漸入深境。
李公善,字廊齋。條城三合牌人,清國子監太學生。李公善專長書法。體仿米海岳,勢極飄逸,傳世作品甚多。曾為雷祖廟書寫一副對聯:“掌合判雷霆,百裡震驚百裡雨;垂恩除災害,萬民康樂萬民生”。楷書《三聖廟歷來建修記》碑,現藏於青城書院。《張公海山君墓記》石碑文,筆力遒媚勁健,神法骨秀,法度嚴謹。李公善平生真草隸篆四體無所不精。通達八方,用筆沉著痛快,筆法圓潤遒勁,結字因勢生形,出於自然。在青城,無人能及。先生於清道光辛卯年書寫的“青城書院”匾額,現仍懸掛於青城書院山門。游人仰視觀瞻啧啧稱贊。
高士林,字怡如,條城直街牌人。高氏十二世孫。能書寫唐宋八大體,是條城有名書法家。家園名為:“瞻香齋”。喜歡風水學,棋藝甚高。有手抄本《冠贏集》,率皆仙人題詠。與孟仙翁、乃學忠一起被喻為“條城三大奇人異士”。俗話說:“怪才有怪性”。這在高仕林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它是青城有名的煙號“源興號”主人高生芝的弟弟,天生聰穎,自幼就喜歡讀書,加之家境富裕,因而年少時就博覽群書,展現出超人的智慧和才華。區區少年,作聯寫詩信手拈來,在世人心中已是“狀元“之才。但“天總不遂人願”,如此奇才,連續三次科舉考試卻都落榜了。高士林悲憤交加,發誓不再參加科舉考試了。便在自家果園裡修起“瞻香齋”傾心研究書法,過起隱居生活。他搬來唐宋八體潛心鑽研,日思夜琢,逐個臨習,全身心地投入筆墨之中。幾年後,高士林的筆下生輝,對於唐宋八大家書體寫誰像誰,行雲流水,龍飛鳳翔。各地書法家也爭相前來交流、學習
詩歌活躍
詩歌自古以來在青城的表現十分活躍,成為書畫以外最具表現力的文化現象。青城詩源,根於唐,成於明,盛於清,至民國時期已達高峰。由於歷史原因,青城史料蕩然無存,各類詩歌及其他文學稿件也保存很少。改革開放以來,青城一些詩人和民間文學家如蕭梓英、李子安等廣泛收集了散於民間各處的詩詞作品,並以《青城詩抄》為名加以集結,2005年在鎮政府支持下,得以印刷出版。《青城詩抄》共入編詩歌520余首,僅是散存於民間的一小部分。這些詩作涉及作者共39人。其中有進士羅經權、顧名、張兆熊、張樹滋、楊巨川、高鴻儒;舉人有:張錦芳、劉應甲、張浚廉、羅蔚椿、高振采、劉金丙、李兆蓉;貢生、庠生有:高钰、楊紹玠、白秀清、顧視清、金煉、高銘、高隽征、李聯桂、金汝砺、張曉岚、蕭明城、高興伍以及其他詩人張良弼、張耀五、李懷玉、張康平、乃守忠、李干成、李天寶、李秀芳、金國镛、曾國鈞、張家駒、張家本;還有客居青城的湖北詩人張秉唐等。
這些詩作表情達意之法豐富多彩,狀物寄情之對象涉獵很廣。另將地理環境、天文星辰、生活交際、旅行游覽也貫穿其中。從數百首詩作來看,佳作不少。如嘉慶進士顧名的《西夏城樓遠眺》、道光丙寅進士張兆熊的《吊張西銘老夫子詩二首》、鄉舉第一的張錦芳的《自壽》詩、進士張樹滋的《賦得靜撫琴百濾清》詩等都是動人之作,精彩之句比比皆是。
青城眾多詩人中作品多、水平高、影響大的要數楊巨川和李聯桂。
楊巨川,(1873年—1954年)字輯舟,又作濟州,號松巖,又號青城外史。條城齊心牌人。光緒27年(1901年)中庚子、辛丑並科舉人,光緒30年(1904年)中甲辰恩科進士。簽分刑部主事。1905年赴日本考察法政,1907年回國後任湖南新田、麻陽縣令。民國時期任固原、敦煌縣長。新中國成立後任甘肅省第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甘肅省文教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文史研究館館長。1954年逝世。享年81歲。楊巨川曾於1929年應劉爾炘之邀管理五泉書院,又應甘肅學院所聘,講授詩學及“三通”,著成《詩學翠言》、《三通概論》。在青城住閒時期曾撰寫了《青城記》。他將1913年至1925年間的詩作編成《公余閒詠》,將1925年至1931年間的詩作編成《鳴秋集》。在吟詠風景、感世懷古之外,有不少憫農之作、反對軍閥混戰、憂國憂民的詩篇。楊巨川於詩筆力深厚,資源力遠。“其詩諸體兼擅古今並收,大抵五言峻切,絕句飄逸,五律凝重,七律則於溫醇之中見冷峻,蒼勁中含沉郁。筆力肆意,格律精嚴,或含蓄蘊藉,或語淺情深,無不意境幽深,氣勢豪雄”。楊巨川先生之子楊國祯於1982年前後將先生詩作《夢游吟草》、《公余閒詠》、《鳴秋集》、《識小雜吟》合訂成一部,定名為《夢游四吟》,收詩900余首,2006年再版時,又重新整理,收詩1070首。
李聯桂,生於1891年,卒不詳,族名永勤,字芳五,條城東灘人,清末秀才、民國俊士。他既是一位教育發展的先驅者,又是一位極具高水平的詩人。他得功名後在家設私塾教徒,後轉入龍山高等小學任教員、校長達四十年之久,培養了大批優秀學子,青城東灘這一時期出現的有學識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先生喜愛詩詞,有較高建樹。與蘭州劉爾炘、王建侯、青城楊巨川、榆中縣長寧岱青、王仲賢等多有唱和。劉爾炘曾有贈句:“見說前頭山更好,到今名下士非虛。”楊巨川在《青城記》中對李聯桂有大篇介紹,並稱“與余為同硯友,能詩,喜吟詠。”李聯桂先生詩作十分豐富,他的著作《龍山吟草》載清《隴右著作錄》。先生所寫的清光緒甲辰《東灘水漫記》、民國九年《地震災記》兩篇記事詩文文茂意深,至今被當作歷史資料引用,廣泛流傳。李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