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合肥立法保護古鎮三河的“徽風遺韻”

合肥立法保護古鎮三河的“徽風遺韻”

日期:2016/12/16 17:55:09      編輯:古代建築
從《左傳》中提到的“鵲岸之戰”,到太平天國起義中的“三河大捷”,古鎮三河一直是“外環兩岸,中峙三洲,三水貫其間,以橋梁相溝通”的徽派風景名勝。記者前天從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上獲悉,合肥市制定的《合肥市三河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規定,對三河鎮的建築風格、傳統格局、歷史風貌要予以保持和延續,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搶救式保護”。

  立法保護千年古鎮勢在必行

  熟悉三河的人們都知道,這裡有如水城威尼斯一般的小橋流水,有清新秀麗的徽派建築,然而,為什麼要對這“安徽威尼斯”的保護上升到法律層面?對這座千年古鎮給予立法保護有何現實意義?

  據市法制辦負責人介紹,三河鎮是具有2500年歷史的水鄉古鎮,2007年5月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合肥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但是,在其建設、發展過程中,特別是近年來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面臨著對歷史文物、古建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景區環境的管理缺乏有效手段等突出問題。

  鑒於此,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過程中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孫邦林認為,《草案》中關於限制核心保護區新建和擴建建築物的規定很有必要,但應當明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是否包括景點和古跡修建。李學明建議,肥西縣和三河鎮政府應有計劃地對建成後人為破壞和災後損毀的建築物,按照其歷史風貌進行改建或修復,並加強生態保護和水體修復。

  搶救瀕危文化遺產

  說起三河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可是一言難盡。民間傳說、民間歌謠,傳統表演藝術、傳統競技、傳統工藝與技藝,傳統禮儀、節慶、民俗活動……這些都是三河歷史文化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介紹,三河民俗文化豐富多彩,體現了中國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民間仍自發舉辦耍龍燈、鬧旱船、河蚌舞等活動;端午節時,人們做粽子、玩龍舟;中秋節仍玩火把;婚慶嫁娶,仍抬花轎,都保存著淳厚的民風。

  “米餃、米酒、茶干……除了美食以外,三河還有廬劇、羽毛扇等十幾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急需法律規范和政策進行保護。”肥西縣三河鎮黨委書記劉波對記者說道,“要使更多年輕人熱愛這些傳統文化實現代代相傳,而不是讓這些文化遺產後繼無人。”

  劉波表示:“這是全省首次針對古鎮進行立法保護。”(方蕾、王弘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