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安徽省西河古鎮

安徽省西河古鎮

日期:2016/12/14 18:36:2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安谧寧靜的西河古鎮位於安徽省蕪湖市蕪湖縣南,處於宣城、南陵、蕪湖三地交界處。

    西河為江南水鄉古鎮,相傳有600多年悠久歷史,房屋店鋪建於圩建兩側,因逐年防汛加固堤埂,故屋基低於路面1.5米左右,街心青石路面,曲折蜿蜒約1200米,街道南北走向,寬窄不勻,一般為2一3米,兩旁店鋪門面飛檐對峙,窗戶比街心低得多;沿河一側舊宅,牆高陡峭,基部麻石駁砌。

    拔地數丈,削壁聳立,汛期任憑水沖浪擊,外河沿岸青石護,人本可以通行,內側房屋店鋪多為數進串連,從街心踏青石台階下,步入室內,可延伸十余米。

    此外,上街頭外側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頭外側有徐會蘭巷、江東巷、中街內側有芮家巷,均為老街橫連,通往沈公圩內,也可通向沿河水運埠頭,顯得古樸衰老。

    集鎮建設有向圩內擴展之勢,七十年代初,新建了一條長約50米,寬約5米的水泥面街道,人稱“法制路”,攔腰橫穿老街道,東到河沿,西至圩內,與老街交叉處為“十字街”,上架設水泥旱橋連通老街,旱橋高於路面4米左右,人們可在旱橋下往來,也可由旱橋北側的青石台階下,步入老街。

    1983年又新鋪設一條長200米,寬9米的水泥路面街道,在圩堤內側,與老街向乎平行,人稱“民主路”,上到糧站下至芮家巷口,橫越“法制路”,是目前最寬闊的一條街,農副產品交易都聚集在此。

    每當東方露出魚肚白,這條街就活躍起來,提籃、擔筐、拉車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向此匯集。

    街鎮坐落青弋江畔,江水源遠流長,上溯皖南山區泾、旌、太(泾縣、旌德、太平)數縣,下汛蕪湖匯入長江。

    據口碑材料,幾經滄桑。早在明朝隆慶年間,水路交通成為方便,往來船只常序泊於此歇宿,已成為山區竹、木、柴、炭銷售中散地,來自下游的糧商在此設點收購糧食,商業市場非常熱鬧。

    據說,當時鎮上有浴池三家,飯店四家,雜貨店四十四家,不少店鋪前店後坊,上近王家村下到八面佛都是住宅區,河沿一帶都有房屋;萬歷年間,兵亂,房屋店鋪焚毀嚴重,成民流離,集鎮經濟蕭條。

    清朝中期,人民生活安定,行商者漸多,集鎮復於繁榮。

    竹木手工制作業盛行,街頭巷尾遍及竹木器店鋪,大戶大家開設糧行,收購大家糧食運銷沿江城市,河岸上還有竹、木商行,此時街道逐漸擴展向北延伸,鎮上除山、雜、百貨店外,還新開槽坊(釀酒)、糖坊、藥鋪、煙店、客棧、飯館等,經商者多為江北巢縣、無為、江南泾、旌、太等縣人,商業興旺,已成為寧國府宣城縣西鄉要鎮;鹹豐年間,由於太平軍與清兵在此築營鏖戰,迂回四年之久,百姓蒙受其難,店鋪多為倒閉,居民背井離鄉,街鎮再度衰敗。

    民國初年,集鎮又趨於復興,青弋江中經過往船筏增多,大批的竹木排筏由山區運來,停靠於此,船只往來也很頻繁,常日達七八十條,此時集鎮已成內河天然碼頭。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集鎮商業發達,據老年人介紹,各種店鋪有一百多家,大的店鋪作坊雇用學徒工匠二三十人。當時有名的糕餅店有王義降、元泰和,加工的糕點花色繁多,尤其是方片糕制作精細,片薄勻整而香甜。中藥店鋪有六家,最大的有“陳恆生”、“太和春”、“胡廣生”,自制中藥,診病配方。



    布店五家,最有名的“恆豐和”、“同裕源”,浴池有“滄浪園”、“大樂園”、“新新園”,“新新園”擁有座位六七十人,茶館三家,有名的有“金谷春”、“柳翠仙”還有雜貨店三十多家,糧行六家,另外,小商販遍及全街。由於泾縣人來此經商者居多,故有“無泾不成鎮”的說法;此間,紡紗、織布、找線、織襪、刺繡等手工制作開始盛行,本鎮人民王景玑還首創“西河私立培英小學”,據說興盛時,人口將近六千。

    近年來,得天獨厚的黃沙資源已開發利用,千噸拖輪往返不息,滿載黃沙運往祖國各地;1986年2月1日灣西公路正式通車,促使集鎮流動人口驟增,市場繁榮,銷售額日達萬元,已呈現歷史上最興盛時期。目前,西河的經濟正向外向型發展,據統計,在外地從事建築承包業的有七百多人,

    黃沙運輸開采業的有三百多人,每年光這兩項收入上交的管理費就達八萬多元,占全鎮管理費收入的70%。西河,不再是經濟和文化的“西伯利亞”,它流出去的是永不枯竭的黃沙資源,以及富有開拓精神的青年,得到的將是物質、精神文明的豐收。

    西河古鎮,天然水運碼頭,古往今來商業極為發達,南來北往的商家絡繹不絕。特色小吃也聞名遐迩,特別是古鎮上王家臘腸、王家臘肉等秘制臘味,有近300年的歷史,肉香醇美,回味無窮,無色素、無添加、無味精,無防腐劑,混饨、羊肉、蛋糕、油炸臭干子、方片糕、青弋江小魚等。

    附近農村土地肥沃,盛產糧棉。建國後,街容店貌日漸更新,近幾年,鎮政府大樓、中學教學大樓、郵電大樓與新湖商業街平地而起,頗有現代建築風姿,而老鎮仍保古鎮特色。隨著國家農業旅示范點——和平生態旅游區,西河古鎮景區基本具備了吃、住、行、游、購、娛、教(市、縣教育基地)要素條件,全方位為游客提供優良服務。

    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極大的關心和支持下,現在正步入一個大開發,大發展的新時期,我們將乘勢而上,繼續保護古鎮資源,特色小吃,民俗風情。

    以及綠色生態旅游特色,加大古鎮保護力度與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加強軟件建設,努力開拓市場,把景區建設成為集古鎮游覽、特色小吃、沙灘游泳、休閒度假,弋江漂流,民俗風情與和平生態公園生態旅游及科普教育,珩琅山景區的佛教游等一體的旅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