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鄲“新”出世的民間古跡
日期:2016/12/14 18:44:41   編輯:古代建築史進士府正門
村民向記者介紹自家的古院落
獨特的卷棚頂式建築
永年文化界人士正在參觀研究進士府鎏金牌匾
院內的大過道
自小生活在這裡的百歲老人
臨街低矮的正門、磨損得有些光滑的石階、黑色破舊的梁柱、大門上方威嚴的龍身石雕……低吟著、訴說著百年不變的古老神話。近日,邯鄲永年縣河北鋪村發現一處保存較為完好的“進士府”,其規模堪比山西喬家大院,超過安陽馬氏莊園和廣府武家大院。
據了解,河北鋪村“進士府”興建於清道光年間,為清末進士趙世德家族宅第,後人稱“進士府”,是晚清時期家族合聚式的民居建築群體。原來的“進士府”共由22座大院組成一個完整建築群,每個大院都是三進正偏套院,由東、中、西三條甬道相互連通。現存院落18個,房屋400余間,其中硬山頂式2層樓房一座,卷棚頂式2層樓房一座,平頂式2層樓房2座,大門、影壁、垂花門、更道、車馬房、上馬石、旗桿墩等保存完整,整組建築群氣勢宏大,大院結構設計精巧,工整考究,院內斗拱飛檐,巧奪天工,附屬建築之上工藝精湛的磚雕、石雕等俯仰可見,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府內仍保留一塊光緒年間內閣學士唐景崇等四人聯名贈送的金字牌匾。“進士府”宏大的規模、特有的建築體系和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在邯鄲周邊地區都十分鮮見,其中卷棚頂式樓房在全省更是絕無僅有。
據史料記載,趙世德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曾任清廷禮部主事、吏儀制司行走等職,直接參與了康有為的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歷史名人之一。光緒二十七年慈禧太後從西安回銮時,駐跸臨洺行宮,其先頭警衛部隊還曾駐在“進士府”。
晚清進士趙世德的第四代子孫趙海金老人告訴記者,大宅院中住的全是趙世德的後人,人口最多時達到200多人。
200年前,22個院落雖然破舊,但基本保存完好,裡面共有房屋400余間,其中還有4座造型各異,結構不同的兩層樓房。後來,由於年久失修,再加上年輕人陸續搬出去居住,一些房屋或坍塌,或翻蓋成了新房。目前,院內常住居民盡管只剩下20多人,但仍然有18個院落保存了下來,並且面貌依舊。
“趙家大院”遺存院落數量大,整個建築群東西寬150米,南北長約160米,而且建築保存完好,院落布局清晰,又位於縣城之內,所以具有很高的清代民居研究和旅游開發價值。中國經濟網記者從永年縣了解到,為充分發揮文物古跡的社會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本地歷史文化。目前,河北鋪村民和該縣有關人士已向縣政府提交保護開發“進士府”的建議。另外,與“進士府”相鄰的還有晚清武探花趙玉潤的府邸,可連片開發,一文一武,可增加旅游內涵。
推薦閱讀:
義烏方大宗祠
隋唐洛陽城
井陉礦區賈莊的前世今生
崇德堂:民國老宅的風雨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