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深圳古廟會面臨傳承之困

深圳古廟會面臨傳承之困

日期:2016/12/14 18:40:47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三月三”廟會

西鄉北帝古廟“三月三”廟會大巡游八仙過海

    一撥撥香客前來,燃香磕頭,虔誠祈禱。平時香火就旺盛的西鄉北帝古廟,到了春節,很多信眾更是排隊敬香。廟內進門右側的一間辦公室,古廟理事會的組成人員不得空閒,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廟會臨近,從籌資到具體事務,方方面面都要去操辦。年前,這一深圳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被列為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4月,獲評寶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廟會始於明朝萬歷年間

    從西鄉最繁華的步行街走進去,行至三岔路口的真理街,抬頭望去,一方高大牌坊呈現在眼前,上書四個鎏金大字:北帝古廟。現在,古廟成了一處地標。與古廟一起盛名在外的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廟會。

    對於西鄉古廟,《新安縣志》有詳細記載。北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也稱北極玄天上帝。在道教的傳說裡,北帝是統管北方統領所有水族之神,是北極星的化身,可指引船只航行於正確方向不迷失於海,而西鄉靠海,原住民世代以出海捕魚為生,在自然災害面前,人們自然對水神產生崇拜。因此,北帝古廟的香火一直非常旺盛。

    北帝誕慶從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七開始(即北帝爺的“出位”日),至三月初二抬回北帝廟“復位”,再一次祭拜後告終。三月三廟會為北帝賀誕而設。古廟有塊殘存的石碑,碑文記載,西鄉北帝古廟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37年),距今有470多年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傳說中北帝的誕辰,古廟要舉行盛大廟會予以慶賀。

    嘉慶年間《新安縣志》記載,當時南頭附近有北帝廟,與孔廟、關帝廟並列為官方認可的廟宇。因此每逢“三月三”,當地居民要在這裡舉行大型廟會和娛樂活動,慶賀北帝誕辰,祈求天下安定、五谷豐登、百姓安泰、盛世太平。歷經470多年的歷史變遷,西鄉北帝古廟“三月三”廟會活動不但沒消亡,反而以其旺盛生命力延續至今。現在,“三月三”廟會活動已成為西鄉本土一項最熱鬧最重大的民間文化活動。

    廟會重現北帝出巡盛況

    “文化大革命”時期,廟會中斷。直到1992年北帝古廟重新修繕,得以光復廟會。

    “三月三”廟會,在西鄉遠比過年熱鬧。近80歲高齡的古廟理事會理事麥根回憶,在他幼小時廟會非常熱鬧,其父曾參與在北帝古廟門前修建西鄉大劇院,為的是廟會唱戲之用。上世紀50年代廟會時斷時續,至“文化大革命”時徹底中斷。

    每年“三月三”廟會,一般是農歷二月二十七開始,逢大月份就二十八開始,連續9天。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例如迎請北帝、大巡游、大盤菜宴、請戲班子唱粵劇、表演木偶戲等。每年慶典活動基本固定。以迎請北帝拉開序幕,北帝公被抬出廟堂端放在准備好的大轎裡,“親自”出巡。一大群身穿節日盛裝的群眾抬著北帝公像從北帝古廟門前出發,隨後是飄色隊、龍鳳隊、麒麟隊、醒獅隊及一些西鄉民俗風情表演隊伍,一路上鑼鼓喧天、彩旗飄揚、熱鬧非凡。整個巡游差不多歷時3小時。

    據張羅這項活動的北帝古廟理事會老人們介紹,前年的巡游隊伍有6000人參與,西鄉街道轄區幾乎所有社區居委會組隊參與,去年雖然只有約2000人參與巡游表演,但現場頗為熱鬧,引來四鄉八方不少居民圍觀。

    吃大盤菜也是廟會一項內容。每年都有香港西鄉同鄉會、新安同鄉會、香港長洲寶安會所等機構組織的900多名港澳同胞與當地居民同吃大盆菜。廟會這根紐帶把大家聯結在一起,當然,他們也是廟會活動的捐款贊助者。

    出生在西鄉的香港西鄉同鄉會會長黃鎮威每年都會到場。在他看來,廟會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和小伙伴們逛廟會也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三月三”廟會是西鄉的傳統文化,舉辦廟會一方面可以弘揚民俗文化,營造濃郁的鄉情氛圍,另一方面可以凝聚居民向心力。

    三月三廟會增加現代元素

    2010年4月,西鄉北帝古廟三月三廟會被列入寶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此,古廟在牌坊入口豎了石碑,而且找到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古廟理事會會長黃鎮光。“出生於當地,為人正直和藹,熱心社會公益,對廟會傳統文化頗有研究,同時開展廟會文化傳承工作,推動古廟以及廟會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官方如是介紹他。

    之所以被列為傳承人,與黃鎮光父親有關。1992年,其父張羅重修北帝古廟。舉行一屆廟會,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必說。黃鎮光說,差不多要在年前開始籌備,每個事項具體落實到理事會成員,分工明細。經費是最頭痛的攔路虎,請戲班子、大盤菜、巡游等,按照現在物價,每屆廟會差不多需投入100萬元。費用從何而來?政府象征性撥點,一部分來自廟裡的香火錢,大頭還得靠捐款,如西鄉本地商會,西鄉在港的同鄉會。三月三廟會固然熱鬧精彩,但沒有錢,一切無從談起,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人力投入也不菲,搞次廟會,光投入人力就要過百人。67歲的馮廣淦是西鄉北帝古廟會的理事會成員,每次他讓兒子當北帝的“轎夫”,孫子則在巡游隊伍裡負責舉旗。

    廟會也在改良。去年巡游增加部分內容:時尚的歌舞隊。廟會年年搞,除保留傳統內容,如何辦得既好看,又不會審美疲勞,也是黃鎮光苦苦琢磨的難題。

    如果按照約定俗成的套路流程,三月三廟會有一項必不可少的事項:搶花炮。但是,顯然當今很難實現,深圳已禁放煙花爆竹,加之古廟大門前空地空間狹小,存在安全隱患,“搶花炮”的傳統已難以復原。黃鎮光說,當地老人建議形式創新,如控制參與人數,各社區選擇兩名代表參與。或者“搶炮”改為抽簽,以此讓“搶花炮”的傳統儀式予以重現。但今年的廟會依然不會出現“搶花炮”,讓55歲的黃鎮光多少有些抱憾。

    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館員蘇米娜對西鄉廟會觀察研究多年。在她看來,西鄉北帝古廟三月三廟會保留眾多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是研究民間傳統習俗和生活狀態的重要依據。寶安區文體旅游局調查顯示,北帝古廟三月三廟會,隨著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快,傳統“規矩”等禮儀不得不簡化或取消,久之將失傳;理事會人員年齡老化,年輕人信仰淡化,後繼缺人;參與隊伍中的飄色隊,龍鳳隊,麒麟隊等均外請,花費可想而知,也說明本地缺乏人才;“打炮”和“搶炮”儀式被簡化了……廟會的瀕危現狀不容忽視。

    民俗知識

    搶花炮

    包括“搶炮”、“領炮”、“還炮”等,這是原西鄉地區較為流行的風俗,寄托人們對大吉大利、享受幸福的渴望情懷。相傳,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上午,附近八鄉村民雲集而至,在西鄉河邊大沙灘上舉行搶炮活動。旌旗招展,鼓炮齊鳴,每當箭炮沖天,帶有編號的炮花從天降落時,人們如潮水般湧至炮花落地處,爭搶到帶有編號的炮花後,可到北帝廟“領炮”,即領到與炮花編號相同的工藝鏡抬回家供奉。來年農歷二月二十八,又把“炮”抬回北帝廟,名為“還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