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大山深處宅樸祠艷 一磚一瓦留住歷史

大山深處宅樸祠艷 一磚一瓦留住歷史

日期:2016/12/14 22:03:3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建築,是寫在磚瓦、石頭和木雕上的歷史,是活著的民俗與記憶。普查結果顯示,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安徽岳西縣尚存地面古建築達200多處。今年4月,岳西縣頒發了《岳西古建築保護辦法》。據介紹,該《辦法》是安徽省第一個縣級古建築保護地方性法規

  大山深處宅樸祠艷

  “真的很吃驚,沒想到岳西大山裡還保存著這麼多古建築!”2004年10月,安徽省考古所原古建部主任方鹹達一行應邀第一次考察了岳西縣部分古建築,在田頭鄉碓臼灣老屋前,他發出這樣的感歎。

  同行的安徽建築學院建築系教授翟光逵考察後評價:“岳西的古建築形成了皖西南特色、皖西南體系。它們直接反映了歷史上某個時期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習俗乃至氣候、水文、地理等諸多信息,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在佛教禅宗名山司空山腳下的店前古鎮,現在仍然保留著程家老屋、千竹坪老屋、殷家老屋等十多處獨具特色的古建築(群),它們大多是清初建築,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司空山麓的程家老屋,現在還有260多間,外看青磚黛瓦馬頭牆,簡潔粗犷。正面一個大門,兩側各開三道大門,內部結構繁復精巧,雕飾華麗,門廊相連,直到現在,還有200多人居住其中,和諧相處。專家稱贊這是‘和’文化在古民居中的直接體現。

  “山高路險古寨多,水清橋曲古木茂,宅樸祠艷古剎雄……”在考察報告中,專家們用這樣的詩句贊美岳西的古建築。

  古建築消亡速度趨快

  2005年開始,岳西縣文物管理所開始對全縣的地面文物進行普查,現已普查登記的地面古建築達200多處。其中,古祠堂64處,古民居72處,古戲樓5處,古牌坊7處,古塔(含和尚墳塔)43處,古橋16處,古亭8處。另外,還有許多古廟宇、古寨址尚待普查。

大山深處宅樸祠艷

  岳西1936年才建縣,為何能保存如此多的古建築?有關人士分析:岳西處皖西南,地分江淮,襟連吳楚,建縣時由安徽的潛山、太湖、霍山、舒城4縣切塊拼盤而成,吳、楚、江、淮多種文化板塊在此碰撞融合,古建築之多本不足為奇。而能保存至今,則得益於岳西地處大別山腹地,受現代文明沖刷較晚較慢。

  該縣文物管理所的調查報告指出:幸存的古建築資源雖然豐富,但消亡速度也驚人,主要原因有四方面:經濟發展帶來住房的更新換代,導致許多老房子朝不保夕;自然老化;民間不當維修;文物犯罪。所長儲誠發說:“像岳西縣志記載的‘一進七重,360根粗木柱……各種人物掌故、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栩栩如生’的聯慶堂已接近消亡,許多知名的古建築正搖搖欲墜,深入進去調查,讓人焦急萬分。”

  群策群力留住歷史

  所幸的是,近年來,古建築保護引起岳西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岳西地面古建築整體保護”現已被列入縣“十一五”發展規劃項目庫和安徽省文化產業項目庫。

  去年以來,該縣對古建築全面調查,分三個層面保護。文物價值高,保存完好的,首先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設標志碑、保護牌,劃定保護范圍;對價值較高的,暫時確定為文物保護對象,掛牌保護;對一般古建築,進行文物登記,建立檔案。

  今年2月,縣政府將司空山古建築群等21處古建築確定為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月,該縣制定和頒發了《岳西古建築保護辦法》。安徽省文物管理局文保處楊益峰處長介紹,《岳西古建築保護辦法》是全省第一個縣級古建築保護地方性法規。

  縣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的行動,也得到了來自基層的響應。今年,店前鎮在做新農村建設規劃時,將古建築保護納入規劃,對程家祠堂、程家老屋、千竹坪老屋等諸多古建築都劃定保護范圍和控制地帶,鎮財政還決定拿出一定資金用於古建築保護。姚河鄉梯嶺村的孫氏宗祠是皖西南明清建築的代表作之一。近年來,地方群眾集資5萬多元,對其進行加固修復,將宗祠中的學校、糧站、加工廠、蚊香廠等全部清出,並確定專人義務看護。70多歲的朱熾夫老人,近年來一心撲在祠堂保護上,不僅帶頭籌款、維修,還悉心收集散落部件。他說:“祖上留下這麼好的東西,我們一定要盡力保護好,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毀了,要為子孫後代留下一點文化遺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