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天水南郭寺陀羅尼經幢

天水南郭寺陀羅尼經幢

日期:2016/12/14 18:42:59      編輯:古代建築史

    碑碣不但是社會發展的見證,也是承載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記錄之一,南郭寺經幢以獨特的佛教文化方式,以石刻文字記錄了當時眾多信息,值得人們研究和保護。

    名剎春秋

    南郭寺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剎”,它始建於北魏時期。一千多年來,這裡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當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來天水,在南郭寺寫下“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悲身世,溪風為飒然”的千古名詩後,人們對南郭寺的旅游,更加側重於文化旅游。

    據南郭寺管委會李吉定介紹,這裡的碑碣有宋熙寧六年(1073年),僧惠寶“秦州南山妙勝院新修磚塔第二級石碣記”和清代的3通石碑等14塊,它們詳細記載了南郭寺各個朝代的建設和維修情況。目前,南郭寺的古建築多是清代順治、乾隆、光緒年間維修和重建。主要有乾隆60年(公元1795年)建的關聖殿,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為紀念大詩人杜甫,將這裡的“東禅林院”改為“杜少陵祠”。而牌樓式大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八角亭等都是近年來由政府撥款和民間籌款建設和維修。

    南郭寺活文物當屬門前有兩株千年古槐,其樹圍達7米以上,虬枝攬雲,茂葉蔽日,像將軍一樣守衛著古剎名寺。院內圍欄內的二株古柏,其樹齡在2300年至2500年之間,被稱為千年古柏。樹中寄生的一株黑蛋樹(樸樹)和老樹“相依為命”,在全國罕見,而這裡的經幢為天水目前發現的數量最多的經幢。

    著名經幢

    南郭寺內碑碣眾多,目前已發現有14幢之多,其中以佛鼎尊勝陀羅尼經幢時間最早。

    11月30日,記者來到這裡采訪,寺廟寬倉住持帶領記者觀看了存放在廟內的三塊經幢。記者看到,3塊陀羅尼經幢臨時存放在佛殿內。長約兩米左右的漢白玉材質六稜經幢上,昔日雕刻的文字已經十分模糊,無法辨認。其中的一塊,有明顯的裂紋和斷裂後的痕跡。保存相對完整的一塊上可以看出,其一頭有明顯的榫卯式結構式的突出四稜體、一頭有對應的四方形坑,顯然這些分散而獨立的單塊經幢,有組合和套裝的功能。

    據寬倉住持介紹,南郭寺經幢本來是豎立的完整經幢,可能在古代因為地震等原因,出現倒塌才有了裂紋。過去,這裡保存的這組經幢數量較多,後來,被某單位借去考察研究,便沒有歸還。他希望這套經幢借出的部分能夠盡快歸還,在條件許可時,對這組經幢進行全面修復和組裝,讓它成為南郭寺的又一代表性景點。

    關於此經幢的制作年代,市文博專家王耀介紹。經幢極其罕見,天水目前僅在3處寺廟遺留有3組經幢,其中,南郭寺經幢數量最多,相對完整。應當在加強研究的同時,對其進行修復,讓這組珍貴的文物為旅游文化服務。

    他還說,南郭寺經幢目前字跡模糊,無法辨識。但已故學者馮國瑞先生,在《绛花樓詩集》對此研究後記有:“南郭寺經幢系前蜀王衍乾德三年(公元921年)刻制。”其制作時間距今已有1091年。馮先生在文集有准確記錄,可能當年這組經幢的年號字跡,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時可以辨識,目前無法考證的原因一是經幢已經不完整,無法找到記年的那一塊;二是可能經過80多年的自然變化,其字跡風華後無法辨認。無論如何,加強對該碑的保護,對研究天水古代經幢文化十分重要。

推薦閱讀:

巍煥樓見證道滘兩百年滄桑

嶺南古村落——廣州黃埔村

嶺南古村落——松塘村

嶺南古村落——石塘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