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福建閩安迥龍橋建於唐代

福建閩安迥龍橋建於唐代

日期:2016/12/14 18:40: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閩安自漢唐以來一直是福州港的重要港口。在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中,閩安的文化遺產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昨日,福建閩安古鎮文化保護工作組組長楊成和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說,福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閩安古鎮則是福州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第一重鎮。

    閩安村位於馬尾區,村內有一座建於唐朝、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五孔石橋——迥龍橋,其橫跨邢港南北兩岸,是古代福州海外貿易必經之路上的通海大石橋。邢港,意為旺盛之港,在中唐時,因繁榮的海上貿易而得名。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海船的駐泊地及貸物檢驗、課稅的港口。

    一橋一港以及由此沿江入海的邢港古航道,一同見證了福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歷程。

    據楊成和介紹,邢港古航道直通閩江閩安門,航道水深15米、港闊70米、港長約5公裡,是天然避風良港。自漢唐以來直至清朝,所有進出福州港的外國船只,都要先停留在閩安邢港古航道上,“一為接受貸物檢驗、課稅,二為駐泊避風,由此可知其在當時地位的重要性”。

    據《後漢書·鄭弘》記載,“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迅海而至”。東冶即現在的福州,交趾七郡即越南等國。當時,貢船泛海均停泊閩安邢港。邢港較場尾的貢船浦,就是漢代外國貢船入泊待檢的渡口之一,如今建有1000平方米的貢船浦公園和5層鼓樓。

    唐代以前的閩安鎮,就已是閩江入海口進入閩江的第一要地,唐朝在閩安邢港設立巡檢司衙門,負責巡視海上貿易,緝私與巡捕海盜及設關課稅。據文獻記載,唐武則天時,閩安邢港海上貿易空前繁榮,福州海外貿易必經之路的通海大石橋迥龍橋,就在此時開建。迥龍橋之下,就是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古航道。

    乾隆年間,福州郡守李拔在《羅星塔銘》中寫道:“閩安鎮海舶出入,為省會咽喉。”據楊成和介紹,閩安邢港沿岸現有3個古碼頭、6個古道頭、8個古浦頭。這些遺留下來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為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發展階段的歷史提供了相對完整而又獨特的實物見證。

    楊成和認為,優越的近海優勢,使閩安自漢唐以來的海上貿易就很活躍。當時,商船從閩安碼頭出發,縱跨南海,橫越印度洋,至東南亞,甚至非洲,將絲綢、瓷器、茶葉、漆器等物品運往各國。閩安古碼頭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我國對外通商最早的口岸之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