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川南仙市古鎮 風情十足的生活調調
日期:2016/12/15 22:11:19   編輯:古代建築仙市, 西南鹽都自貢的一個古鎮,在中國近代史上,這座小鎮有著一個舉足輕重的特殊身份:西南井鹽水運古道的第一碼頭,於是仙市古鎮獨特的“鹽運文化”由此形成。直到今日,我們依舊可以在這裡追尋鹽道古跡,品嘗地道的鹽幫菜,體驗這裡川南風情十足的生活調調。悠哉的時光,仿佛步入神仙的地界兒……
小鎮保持著古樸的風貌
鹽道會館尋蹤
古鎮釜溪河畔這座曾經的鹽運第一大水碼頭不算大,卻因“四街、四柵、五廟、三碼頭、一鯉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遠近聞名,古鎮建築仿佛一幅“仙女側臥圖”側臥在釜溪河灘,故名“仙灘”。由於運鹽的船工要歇,還有從自流井過來的鹽擔子也要歇,要歇就要吃要喝要買東西,而且鹽也可以就地交易,於是這座始建於1400多年前隋代的小鎮因鹽繁榮興旺起來。
走在街巷中隨處轉轉都會遇到明清時期的各種建築,它們就散落在那些彎彎曲曲的羊腸小街的中間或者盡頭。層層疊疊的木屋子搭起一個時空隧道,讓人們恍然如同沉迷於上世紀寧靜的小鎮裡,迷失在那些明清建築特點的廟宇、殿堂、樓台、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中。
比較有名的貴州廟實際上就是當年貴州鹽商的會館。鹽商們把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澆鑄在了各自會館建築中。貴州會館當街而建,大門非常簡約,或許是太逼近馬路,門前沒任何飾物,只是兩邊門柱的上方,各有一尊小巧的石獅,一尊匍匐,一尊站立,有別於傳統的對稱造型。貴州廟裡的戲台,沒有飛檐,盡顯簡樸的明代建築風格。
與之相鄰的南華宮,建造於清鹹豐末年(公元1862年),是廣東籍鹽業同鄉會館。在臨河橫街的山脊上,其中軸線與半邊街和釜溪河垂直,俯視汀江,十分壯觀。其建築雕梁畫棟鳌角凌空、人物戰場栩栩如生。殿宇氣勢恢宏,山牆及正殿脊飾尤為精美。而古鎮另一側入口處的江西廟,自然是江西鹽商所建立的會館,現僅存下山神廟一座。至於天上宮便是福建鹽商的會所,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50年),平面呈“凸”字型,現在成了金橋寺的一部分,俗稱“觀音殿”。這三座會館在仙市古鎮古建築中鶴立雞群,昔日的盛景依稀可辨,同鄉會館,風雨之中,散發出一股股故鄉的味道,這味道絕對是可以治療鄉愁的。
仙市的古鎮老屋一角
古鎮雕刻時光
走在青石板上,偶爾一只小貓從屋檐下快速跑過,消失在宅門裡,空氣中似乎有股淡淡的桂花香,青瓦灰牆,紅門朱檐,庭院瓦房,一扇扇或開或閉的大門,灰色的牆身,灰色的瓦片,灰色的院落,小巧黑瓦經過雨水的沖刷而生的青苔,還有那青荒的茅草灰色的斑駁,房頂垂下的爬籐,似乎要把你引入歷史的深處……
老街,長不過一公裡,寬不過四五米,臨街一個接一個店鋪,理發的、賣雜貨的、燒肉的、喝茶打牌的,街上的人們過著不急不緩的日子。我走進街角的陳家祠堂,本是清雍正時期專署鹽務的縣丞居所。推開油漆駁落、吱吱作響的木門,戲樓木雕,全是镂空高浮雕,雄渾、繁密、精美,只是兩側的樓梯木板有些殘缺和破損。而正殿大廳,筆直的圓柱6至7米,有兩層樓高,每根圓柱下的石墩上都刻有蓮花等圖案,當年的威嚴繁復依然可見。不過祠堂“三弄”已經成了茶館,茶館也傳承著古意,在大廳裡供著香火,以表示不忘祖先之意。此刻,鎮上的幾個老人正抽著西南地方特色的超長大竹煙袋,說著我聽不懂的方言,好像一切又都回到了上個世紀初的民國時候。
風雨橋
趕場體味民俗
來仙市,莫要錯過趕場,這在西南地區很常見,而古鎮作為釜溪河的重要碼頭,歷史上一直是物資交易的重要集散地,被譽為古鹽道上的明珠。而今與過去一樣承載著物流人流重任,趕場就是其最大的表現形式之一。仙市的“場”,過去是逢“十”才趕一次,隨著城鄉經濟往來頻繁,之後即逢“七”,現在則不然,每三天即有一次趕場。可見市場對村鎮與農村人生活的影響。
仙市的趕場很有四川鄉村的味道,趕場時間到來,人們紛紛通過陸路、水路趕到仙市鎮。有的是來販賣家禽、土特產、手工業品,有的是購買農村生產資料、生產生活必需品;有的是來就醫、修理物件、學習生產與技術技能;有的是來“打牙祭”,美食一頓;有的是來“擺農門陣”品茶聊天會友,吟詩唱曲;有的是來打橋牌、麻將,贏點小錢的;還有的是來推銷產品,賣“耗子藥”“豬兒樂”的。仙市鎮的趕場景況中“川味”比較濃,人們除了品茶“沖殼子”(聊天),抽大長煙袋,打橋牌、麻將,還能看到久違的“木陣子”(木蒸籠)、“火兜兜”(個人取暖用的竹編火盆)、“娃兒背”(專供嬰孩坐乘的竹編背簍)……當然了,場子自然少不了美食,辣得要命的“火爆兔肚”“富順豆花”和香噴噴的“紅焖豬肘”“仙市板鴨”,都是讓你盼望著下一次趕場的最好理由。
體味民俗
Tips
適游時間:古鎮不同於自然風光,它受四季景色變化的影響不大,故無節令限制,全年皆可游。
住宿:川南一帶物價便宜,消費較低。每人日平均消費一般為80元(吃30元、住20元、行30元)就已很爽,若日均超過100元,則可近乎奢侈了。現各鎮都有很多私人經營的旅館,寬敞潔淨,設施齊備還有價講,非節假日時開價一二百元的標間常三五十元就能成交。
品鹽幫菜: 俗話說:吃在四川,味在自貢。自清朝中葉以來,自貢因為鹽場經濟異常繁榮,不同層面的飲食消費和嗜好、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交融,逐步形成了獨具風味的“鹽幫菜”。自貢鹽幫菜分為鹽商菜、鹽工菜、會館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為三大類別,味厚、味重、味豐為特色,最為注重和講究調味,具有“味厚香濃、辣鮮刺激”的特點。
鹽幫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種,自貢的牛肉食品很有風味,其中火邊子牛肉、水煮牛肉、菊花牛肉火鍋、火爆黃喉、牛頭牛尾湯等鹽幫菜值得品嘗。除了這些名家菜肴,也別忘了品嘗自貢的各類名小吃,如:鄭抄手、擔擔面、慶榮森豆腐腦水粉、謝涼粉、燕窩粑、糍粑、泥鳅粑、豆花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