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汝州市政協文史委員會部分委員下鄉考察古文化,在該市洗耳湖(馬廟水庫)景區的入口處的謝灣村,發現一奇特的古寨遺址。隨行的文史專家認為,這一古寨選址和架構均非常獨道,非近代人所為,可能是漢代的鎢堡。
寨址在該市洗耳河西岸,原為河岸突入河道的半島。築寨者在半島與河岸接合部開挖了10米高和10米寬的壕溝,使半島與河岸分離,形成東西約50米,南北約100米,四面溝深壑陡的長方形土島。古寨就以土島為主體進行設計和構建。
此寨有窯院、寨頂和地下窯群三部分構成。
窯院在土島的南部,是處東西約20米,南北約10米的天井,占居土島十分之一的面積。“井壁”鑿有7孔窯洞,5孔面南,2孔面西。南壁開一窯門,是窯院的大門也是出入古寨的惟一通道。這是一處北方典型的天井式窯院,又名“地坑窯”,在汝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面南的兩孔窯之間曾有個2米寬的斜坡,住戶稱之為馬道,是通往寨頂的惟一通道。馬道設計之初應是一個吊橋,戰時是斷開的。如果說寨門是第一道防線,馬道應是古寨的第二道防線。
天井現為村民王成現和王成海兄弟的老宅院。王成現在寨外蓋新房後成為家裡的倉庫,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寨門。王成海將天井東部的“井壁”扒掉建成都養雞場,但保留了北壁的3孔窯洞。
據59歲的王成現介紹,謝灣寨沒有一寸人工寨牆,因為寨周圍全是數丈的陡崖,不需要築牆防護。寨內沒有建築,全是莊稼地,住戶全部在地下生活。
從窯院的馬道可以登上寨頂,站在10多米高的寨頂確有一攬眾山小之感。
在寨頂中央靠東的一隱蔽處有地窖式窯洞,有兩個洞口,一在東部的洗耳河岸上的高崖,遠看像向口向東開的普通窯洞;一在寨內,有路道與馬道相通。
地下窯群在地窖窯的下層,有一南北走向的地道,把10多孔窯洞串聯在一起,構成謝灣寨地下安全堡壘。地道口有機關與上層的地窖窯相通,應是所設的第三道防線。
下層的地道長約80米,在寨體的東部。與地道相連的十幾孔窯洞,均勻地分布東部的高崖正中,窯口面向洗耳河。窯口處均有一個開闊的小平台,類今天高樓的陽台。台外有樹木野籐攔護,使外面很難發現窯口的存在。平台下是近乎90度的斷崖,距河底10多米高,加上河底寬深的河水,想從下面登上窯口幾乎是不可能的。地道內有一深井,可保證全寨人的用水。地道應有一處暗道在溝底的某處,以防萬一地堡被攻破後逃避。在一處殘存的窯口的平台上,發現一棵一人合抱的老椿樹樹樁,上面長出的新枝剛被當地村民采去食用。這個老椿樹極有可能是當初的住戶為食用方便專門種植的。
按王成現老人的說法,寨上沒有建築,上面長的是荊棘和野草,一可保護地下的窯洞,二來給人造成這是一個荒島的假象。
在考察中發現寨子上面有許多漢的瓦片和磚塊,說明寨子在漢代曾有建築群存在。在一個地勢險要的獨島上,上有堅固的建築群守護,下在地下堡壘備患,與漢代的塢堡結構非常吻合。
詳細考察了謝灣寨後,確實找不到寨的元素,所謂的寨門實際是個窯洞口。這個窯院對整個寨體來說也是個掩護,窯院被占領了,天井後的高崖常被敵方忽略,高崖下面的地下堡壘自能安然,因為天井依高崖而建是常理。如果萬一敵方發現了寨內隱藏的住戶,有一人在地窯下面的機關處守住窯口,萬夫也無能為力。
可惜寨地破壞比較嚴重。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裡的群眾依黃土優勢開機磚場發展經濟,包括窯院的張家兄弟也參與了其中,將洗耳西岸整體挖低了5至8米。謝灣寨也沒能幸免,北部整體挖低了4米,中間挖低了6米,將寨體分為南北兩段。北部在挖土制磚過程中,所幸沒有傷及地道和串聯的窯洞,並留下了四周的土層,看著真的象環島的寨牆。
相關連接:
天井窯院。天井窯院,俗稱地坑院,顧名思義就是在地上挖個大坑,形成天井,然後在坑的四壁上挖出洞穴作為住宅。這種住宅冬暖夏涼,是老百姓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干旱少雨的情況和土質狀況創造出來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表現出先民們的智慧。
塢堡,又稱塢壁,是一種民間防衛性建築,大約形成王莽天鳳年間,當時北方大饑,社會動蕩不安。富豪之家為求自保,紛紛構築塢堡營壁。塢堡四周常環以深溝高牆,內部房屋毗聯,四隅與中央另建塔台高樓。大型的塢堡相當村落,較小的一如宅院。有的旁側另附田圃、池塘。堡門一般辟於南牆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主要廳堂及樓屋。東漢建立後,漢光武帝曾下令摧毀塢堡,但禁之不能絕,由於西北邊民常苦於羌患,百姓又自動組織自衛武力。塢堡可以算是一種地方自衛武力,後來演變成南宋的義軍、清代的團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