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古村清代大宅擺上時尚西式家具
日期:2016/12/16 18:11:44   編輯:古代建築現代攝影與傳統書法的對話
古老大宅裡的當代油畫與家具
古老大案上的現代雕塑
珠海北山古村與當代藝術攪纏在一起———廣州美院一批研究生的當代藝術作品正在一片深宅大院中展出。
乍一想這事似乎有些不協調,主辦人薛文卻沉浸在不同文化沖撞激濺出的“反襯美”中:“在四周聳立的現代高樓中間,保留這片北山古村本身就體現了一種文化差異的美。”
北山古村 希望能像麗江那樣
北山村歷史悠久,自宋代起就有楊姓氏族為主體在此定居。這個500多戶人的村子,名人輩出。清代的楊雲骧為正四品武將,屢立戰功;其長子楊鎮海,官居從二品,亦為將軍。中國第一個留學生容闳、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楊匏安、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容國團都是北山人。
北山舊村的民居多為院落式,灰瓦青牆,飾以豐富的山花、檐山、門坊。它們與中國傳統建築坐北朝南相違,均是坐南朝北。據說,楊氏以這種特殊的形制表明身居海角心向中央的愛國精神。
2006年,北山村人集資建了占地3.5萬平方米的毓秀園小區,全體村民搬進了新居。當時,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周劍雲先生建議說:“對古舊建築的保護不僅僅是把老房子圈起來賣門票,而是要將歷史與當代人的生活聯系起來。”北山居委會希望北山能像麗江那樣,既得到開發,又能保留下古村風韻。北山人找到了扎根珠海的著名軍旅畫家薛翊漢,請他“參謀參謀”。珠海大部分古民居是晚清、民初建築,而北山民居是難得的清代中期建築。
父子上陣 老建築加入新元素
薛翊漢召集了家庭會議,兩個同樣是畫家的兒子態度積極,決定租下村中四個北山古建築中最精彩、也是破壞最嚴重的院落。其中一幢院落有著極精致的磚雕、灰雕;另一幢木雕刻工精細,壁畫肆意飛揚。
嶺南風格是什麼樣?清代中期與晚清有什麼不同?他們不清楚。他們去澳門看鄭家大院,去佛山看祖廟,去新會看老宅,到開平看碉樓,尋找嶺南風格的“感覺”。高校的專家和民間發燒友成了他們的顧問,為他們把脈。
去年,薛翊漢病逝,薛家兄弟加快了進度,完成老先生的遺願。薛文說,修舊如舊誰都會,那是技術活,如何加入新元素則體現了創意。
今年建軍節前一天,四幢院落之一———北山“鄉公廟”首先獲得新生,成為“以館會友,以友興館”,進行文化交流的“北山會館”。北山“鄉公廟”是由鄉公約、醫帝廟、康真君廟和財帛廟四部分組成,建於乾隆年間,占地1000平方米,是當時北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追求反差 古老與現代相碰撞
推開那扇古老的大門,處處可見時尚文化與古老文明的對話。前廳四只落地燈籠已顯不俗,著名書法家高爵的隸書與陸軍現代攝影作品對視,仍然保留著的古老壁畫居中。轉入四合院中,一扇有150年歷史的坤甸木門板被架起而成一張大案,案上放置著名家謝遠清的銅雕,那是現代的符號;院中撂著很中國的鳥籠、根雕、燈籠,但是門兩旁卻裝飾著18世紀英國輪船上的銅燈;古老的屋檐下是現代化的廚房。那間展示著廣州美院學生作品的展廳矗立著一對高大的雕花門,一張古舊大案旁是一對現代派座椅……在這裡,你既可看到清朝的大案,雞翅木的座椅、古井;也可見到意大利的名牌燈、法國設計師康斯坦丁、英國設計師Ronarad及荷蘭、美國設計大師設計的家具,現代與古老相呼應,東方與西方對話。
於是,北山會館成了完全不同於珠海陳芳故居的另一種文化形式。陳芳故居也是由民間投入保護下來的古建築群,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文說,北山會館集展覽、教育與交流於一體,真正打破了行業之間的隔閡,實現文化交流。
其實,北山會館早在今年5月已在深圳的文博會上亮相,得到了汪洋書記的贊賞。珠海有意通過這種“北山模式”,利用現有的古建築、民居、祠堂,挖掘珠海本土的傳統文化,將其同珠海的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