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江南進士第一村泰和蜀江古村

江南進士第一村泰和蜀江古村

日期:2016/12/14 18:40:12      編輯:古代建築史

蜀江古村崇德堂大門

    泰和縣蜀口洲的蜀江古村作為廬陵八大文化古村之一,文風鼎盛,尤其在明清時期村中學子先後登科進士21人,舉人28人,貢生、征薦159人,拔貢2人,國學生38人,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進士第一村。

                                       蜀江古村
    歐陽家族的聚居地

    贛江與遂川的梅烏江(蜀水)就像一只大手將贛江泥沙握成蜀口洲。12.5平方公裡的蜀口洲也被認為是千裡贛江第一洲。這片沃土不僅滋養出一片綠洲,更孕育出一座廬陵文化古村——蜀江古村。蜀江古村位於泰和縣城南馬市鎮蜀口洲上,因“村居蜀水岔道注入贛江的匯合處”而得名。茶葉、芝麻、花生、瓜果等農副產品的盛產讓蜀江古村成為吉泰盆地重要經濟作物種植區之一。

    據《歐陽族譜》記載,蜀江村是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楚州寶應縣知縣歐陽獻可長子歐陽德祖從萬安常溪順贛江而下,來到蜀口洲打獵時,發現此處兩水交匯,水陸便利,沙洲之上風光旖旎,土地肥沃,便萌生了在此肇基的想法。先人們披荊斬棘,在此開荒辟地,繁衍生息,至今已有近900年歷史。

    蜀江古村

    如今,古村中有村民186戶,據蜀江古村村委書記鐘金鹹介紹,其中160戶為歐陽姓氏,此外還有周、廖、林、彭、張、陳(僅1戶)等姓氏的村民居住在古村。蜀江古村可謂歐陽家族的聚居地,由此,村中還形成了歐陽宗親理事會,為從古村走出去的歐陽人守護家鄉的根。

                                         崇德堂
    自明清以後全村格局未變

    據歐陽宗親理事會會長歐陽元德介紹,明朝時蜀江古村得益於贛江與蜀水便利的交通條件,發展成為一個供過往船只中轉的集鎮。江面千帆攢動,蜀江碼頭周邊店鋪林立,蜀江古村因此得名“小南京”。

    如今,蜀江村村口便是當年的碼頭,至今還能找到明代繁盛的痕跡。古村內整體以徽派建築為主,始建於明朝的9座古祠現僅存5座,其余4座為遺址,有清朝古民居23棟,基本保存完好。民居外是青磚黛瓦和鱗次栉比的馬頭牆,內則多為二進天井庭院式結構,廳堂內的木板上雕刻著花卉圖案以及用金粉寫的“崇德”古訓。

    井字結構的古村,規整卻不乏歷史沉澱。據蜀江石村村委書記鐘金鹹介紹,自明清以後,蜀江古村格局未變。全村以宗祠崇德堂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四棟民居勾畫古村輪廓。古村整體近似四邊形,總面積約為2.2平方公裡。

    村中“肥水”匯聚崇德堂

    崇德堂

    在古村現存的諸多建築中,屬崇德堂最為精致、最為有名。崇德堂建於明永樂九年(1411年),崇德堂之德不僅在於紀念先祖歐陽德祖,還教育後人以德為本。

    祠堂坐北朝南,全長56.8米,寬10.1米,全祠由正祠、過道、內外天井、門廊探花解元台以及前院後閣組成。祠堂後建有讀書閣,閣內有兩米多高的閣樓,曾珍藏過皇帝诏書、經典著作以及全宗的文史、族譜、官服官帽等,算得上是光榮閣。

    600年間祠堂僅修建過兩次,第一次重修是在建祠200多年後,第二次重修則是在1965年。歐陽元德告訴記者,祠堂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源於祠堂下的一條暗溝。崇德堂位於村中心位置,也是全村地勢最低處,取肥水不外流之意。

    眾多牌匾記錄古村學子榮耀

    崇德堂牌匾眾多且內容皆與仕途有關,諸如“朝天八龍”、“五經科第”、“兄弟尚書”、“奕世翰林”、“鳴陽三鳳”等不免讓人心生疑惑。然而在了解這些牌匾的來歷後,這座古村的神秘面紗才被掀開。


                                     進士

    從歐陽元德處得知,這些牌匾來頭不小。從明永樂二年(1404年)歐陽永俊第一個登科進士至今代不乏吏。明清時期登科進士21人,舉人28人,貢生、征薦159人,拔貢2人,國學生38人。官居尚書、翰林院大學生、庶吉士、侍講、左侍郎、左布政、副使、知府等190多人。所謂“鳴陽三鳳”是指明代永樂年間歐陽哲兄弟三人都為進士,“朝天八龍”記錄著正德年間歐陽嵩兄弟八人高中進士的人文盛況。

    其中在“兄弟尚書”中的禮部尚書歐陽德是王陽明的學生,繼承了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由此也引來了不少專家學者前來研究。歐陽元德告訴記者:“去年,江蘇的學者還在祠堂開講過王陽明的思想理論。”

    牌匾記錄著古村學子的榮耀,祠堂前有一個名為“墨缽”的水塘,默默地見證著村中學子們的勤勉。原本清澈的水塘經古村中一代又一代的學子清洗筆墨和硯台後變成了墨黑色,“墨缽”之名由此得來。

    沖不走的木雕神像

    古村中隨處可見樟樹,最大的一棵樟樹需要7、8人合圍才能抱住。古村與古木相得益彰,古村中的故事也總離不開古木。

    村中有一座宋代古墓,經專家鑒定是皇冠墓,在南方較為罕見,據歐陽元德介紹:“一些風水協會曾來此做過研究,古墓前有一祠堂,祠堂前又有一樟樹,這一布局風水極佳,堪稱聚寶盆、搖錢樹。”

    每年元宵節,村中便將祠堂內的“楊老爺”以及“丁老爺”抬出去游鄉祈福。這兩尊神像的來歷頗為傳奇,據歐陽元德介紹,很久以前贛江漲水,兩尊木雕像從上游沖到蜀口洲岸邊便不再往下漂流,當時有村民用竹竿將其撥走,後又漂回蜀口洲,村民覺得與木雕像十分有緣,便將兩尊木雕像奉祀在祠堂內。上世紀六十年代,原神像不幸被大火燒毀,後取村中一棵被雷劈斷的大樟樹,經過林業部門批准,仿原型雕成現在的兩尊神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