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龍華碑綻放1400年歲月光華

龍華碑綻放1400年歲月光華

日期:2016/12/14 18:38:5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博興縣博物館,龍華碑堪稱該館“鎮館之寶”。它是到館客人停留欣賞最久的文物。不僅如此,建於隋朝大業年間的龍華碑自清代道光年間出土,已為諸多名人、書刊所作考證記錄。在眾多的文史資料裡,都記載著龍華碑具有極高的雕刻、書法、佛教與歷史資料研究價值。

    隋朝是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其政治經濟特別是文化呈現出獨特的風貌,但因為期甚短,留下的可資考證的歷史文物卻為數甚少。龍華碑,被許多學者稱為是研究隋朝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龍華碑為隋朝龍華塔建塔碑記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博興縣城東北十公裡處的陳戶鎮崇德、張官、馮吳、趙樓村附近,出土了大量的銅、陶、石佛造像,其成像時間最早的是北魏太和二年(478年)。據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這裡即是龍華寺遺址。

    北魏時期,龍華寺香火極盛,後毀於北周武帝滅佛。隋統一全國後,佛教被奉為國教,乃重修龍華寺,並於大業四年(608年)修建龍華塔,龍華碑就是建塔碑記。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博興縣志》載:“龍華寺在城東北二十裡崇德社。隋時敕建也,有半截碑,篆額曰‘奉為高祖文皇帝敬造龍華碑’”,說明當時已是殘碑。後又埋於地下,直至民國十二年復出。

    解放前夕,龍華碑曾被當做石料用於黃河防汛,後被截回置於原處,直到1952年才運到博興縣文化館,後因館址變更又為草垛覆蓋,反而因禍得福,免遭“十年浩劫”之難。1979年藏博興縣圖書館,後移至博興縣博物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