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閨的揚美古鎮(中華文化游)
日期:2016/12/15 23:00:16   編輯:古代建築圖為古鎮風光
沒想到,已相當現代氣派的南寧附近,居然掩藏著一個如此古色古香的小鎮,還起了一個動聽的名字——“揚美”。從廣西南寧到揚美有兩種途徑:一是走公路,從南寧市區驅車西行38公裡;或走水路,從南寧乘船,沿邕江上行30余公裡,轉入左江即可抵達。
古鎮始建於宋代。相傳,初時由羅、劉、陸、李四姓建造,當地因荊棘叢生,白花滿地,取名“白花村”。後來,隨著時代發展,思想進化,人心向美,更名為“揚美村”。揚美繁榮於明末清初,曾是商賈雲集之地,素有“小南寧”之稱。
走在揚美江灘,金蛙石、象鼻石、企鵝石、海獅石、海豚石等千奇百怪的石頭撲面而來,仿佛在訴說著億萬年來的傳奇故事。據史書記載,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從南寧坐船抵達揚美,隨後在《徐霞客游記》中寫道:“自南寧來,過右江口,岸上始露石,至揚美江,石始奇……余謂陽朔山峭臨江,無沿岸之石,建溪激石,無此石奇”。不知眼前這些石頭,還是不是徐霞客當年筆下的奇石?
從臨江碼頭拾級而上,抬頭便見一道方柱圓拱的古閘門,門楣上書刻“臨江街”三字,由此門進入,便是揚美著名的“清代一條街”。閘門的石壁上清晰地標記著1937年、1968年、1986年和2001年的洪水位。
依左江走勢的臨江街建於清道光年間,總長300米,寬3.8米。放眼望去,整條街的房屋幾乎是清一色的青磚瓦、磚木結構、木門石階的清代風格民居。街上人很少,偶爾能聽到幾聲狗叫,陽光把樹葉的影子投射到斑駁的牆上,更增添了幾分寂靜感。踏進幾處空置的老宅,承載著歷史的飛檐屋脊、陳磚舊瓦、柱礎石雕雖然顯得陳舊,卻在默默訴說著昔日的繁華。
街上的路面頗有特色,是由大小不均、參差錯落的青石板鑲嵌而成,雖年代久遠仍光滑如新。據說,青石板路由街民集資修建,全部經水路從太平府崇善縣(今崇左市)運來。
走出臨江街繼續前行,不遠處是一座明代古屋。因其從大門前直到裡屋,兩邊平行豎著七根木樁,故被稱為“七柱屋”。看上去簡潔大方、古樸典雅,住起來冬暖夏涼。另外,這種建築結構頗有學問,即使牆體倒塌,還有木架撐住,屋頂塌不了,提升了房屋安全性。揚美是南寧市明清古建築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地方,現存200多處,分布在古鎮內的各個街巷。
古鎮有兩處建築不能不看。一為辛亥革命志士梁烈亞故居。這是南寧一處辛亥革命紀念舊址,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坐北向南,始建於清代中期。1922年被大火燒毀後重建,為抬梁式硬山頂磚木結構,四開間,青磚青瓦清水牆。孫中山領導的鎮南關起義,曾在這裡召開過秘密會議。梁烈亞及父親梁植堂追隨孫中山革命。梁烈亞參加了鎮南關起義,後來又積極投身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上海文史館館員。
另一處為乾隆年間建造的魁星樓。樓體呈方形,上小下大,雄偉壯觀。一樓供奉關公,二樓供奉文昌帝君,三樓立有魁星木雕像,右手執筆,左手拿書,右腳提起,左腳踏鰲頭。魁星樓不僅是一處珍貴的文物古跡,也是辛亥革命的一個重要紀念地。廣西會黨首領黃興、王和順、黃明堂曾在這裡秘密開會,部署廣西南部各地推翻清朝的革命武裝斗爭。
揚美先民大多是從山東、廣東遷居於此,古鎮以漢族人為主,可以說是壯鄉的一個漢族聚居地。揚美先民重教尚文,在古鎮眾多的古跡中,魁星樓和孔廟體現了古鎮人對文化知識的推崇。據統計,揚美在明清兩代就出了6個進士、4個舉人、30多個貢生。即使在文化發達的中原也少見。這為揚美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
行走在揚美,仿佛置身一幅水墨畫。這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古樹參天,翠竹成林,一派田園風光。一座座青磚瓦的老宅好像停泊在左江岸邊的船只,依偎著古鎮。大片大片的荷葉和星星點點的紫色小花點綴著水塘,鴨鵝浮在水面,塘邊的兩頭牛緩緩地搖著尾巴,生怕打破了這份寧靜。在榕樹下、小巷裡、老宅門口,無論老者或是孩童,都神態悠然,到處都彌漫著閒適與安寧的氣息。
揚美經歷了千年歲月,因水運之便而興起,也因水運式微而沉寂。古街、古巷、古祠、古廟、古宅、古樹、古閘門、古碼頭、古桌、古椅、古石墩、古瓷器……從內而外散發著“古”的味道,“古”得自然,“古”得幾乎找不到一絲被“今”修飾過的痕跡。
和周莊、麗江不同,知道揚美、走進揚美的游客不多。揚美就像一位藏在深閨的小家碧玉,擁有一種獨特的恬淡。她的美內斂而含蓄,只有走近她,才能認識她。走入揚美的游客放慢了腳步,尋找和揚美相和諧的節奏。未來,揚美可能會面臨一個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認識這裡,在宣揚揚美的同時,這份寧靜的美是否還能保留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