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泉水人家之泥淤泉村:深山古村四季泉湧

泉水人家之泥淤泉村:深山古村四季泉湧

日期:2016/12/16 17:46:49      編輯:古代建築
 泥淤泉源頭是一主二副三口井,泉水通過西、北兩條渠道外流。“蓋住的泉池是主源,泉水有的地方在明渠裡流淌,有的地方在暗渠裡流淌,流過全村的街巷,村民都用管子插進水渠裡汲水用。

泥淤泉西支流洩水口水流湍急。

泥淤泉源頭是一主二副三口井,泉水通過西、北兩條渠道外流。

  泉水人家候選名片

  候選人家:泥淤泉村村民

  名泉所在:歷城區柳埠鎮泥淤泉村

  候選理由:四季噴湧,泉水分兩股穿行村內,泉水核桃十分爽口

  □文/片 記者 郭學軍

  □實習生 杜麗江

  28日上午,記者驅車進入濟南南部山區,一邊打聽,一邊在山間小道上輾轉前行,終於在柳埠鎮西南約7.5公裡處,找到了深藏在山中的泥淤泉村,72名泉之一的泥淤泉就在這裡。

  出水口形成了瀑布

  一到村口,就看見旁邊山崖有一處小瀑布,嘩嘩飛瀉的流水讓幽靜的山村顯得生機盎然。記者走到小瀑布跟前發現,水流是沿著山崖上一個用石頭壘砌的小水渠流過來的。

  “這就是從泥淤泉流出的泉水,好幾年沒有這麼大的水流了!”看見記者停車觀水,一位中年村民主動上前介紹說,他們村的這處泥淤泉又名印度泉,因歷史上多次被山洪沖積的泥沙淤塞,經人們掏挖後又成了泉,村民故將其稱為泥淤泉。村子的名字原來叫印度泉村,後隨著泉水名稱的改變,村名也改成了泥淤泉村。

  “泥淤泉常年不斷流,冬天也有水流,只不過水流小一些。”這位村民說。

  泉水湧出後分兩股穿行村內

  沿著進村的小路往裡走,很快來到一處三岔路口,路口有一小橋,嘩嘩的流水聲立即從橋下傳來。原來,在小橋北側有處泉水的出口,水流很是湍急,激起很大的水花,有村民正在旁邊洗衣服。向北走了大約50米,就到了泥淤泉的位置。

  只見這裡有三眼泉井,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布局。其中的兩眼泉井用青石壘起,泉水清澈可見,水勢旺盛。另一眼泉井頂部被一塊大石碑蓋住,看不見裡面情景。

  “蓋住的泉池是主源,泉水有的地方在明渠裡流淌,有的地方在暗渠裡流淌,流過全村的街巷,村民都用管子插進水渠裡汲水用。”附近村民陳相愛告訴記者,泥淤泉一年四季都噴湧,夜裡能聽見“突突”的噴水聲。

  記者看到,泉水流出後,分成了兩股,一股向北,一股向西。

  泉水澆灌的核桃環保又爽口

  記者看到,在泥淤泉旁邊有一株古槐,雖然主干已經枯朽,但又生出了新枝,上面有濟南市園林局的標識。“我們都叫它‘唐槐’,據說是唐代的古槐。”村民徐書得說,原來,在泉池西北還有一座九聖堂古廟,廟前有五棵古柏,古柏四五個人才能環抱一周,可惜在“文革”時都損毀了。

  “好在泥淤泉還流淌著,不僅能滿足全村人畜吃水的需要,還能灌溉農田。”徐書得告訴記者,村裡山上的果樹主要是核桃樹,用泥淤泉水澆灌過的核桃不僅環保,還很爽口,是地道的綠色食品。

  ■泉 水名片

  泥淤泉,位於歷城區柳埠鎮泥淤泉村,因被山洪沖積的泥沙多次淤塞,又經人們反復掏挖成泉而得名,該泉又名印度泉。明崇祯、清乾隆《歷城縣志》載:“閻家河在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錦陽川。”清郝植恭將其列入濟南七十二名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