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唐代經幢
日期:2016/12/15 15:34:4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舜網8月5日訊
今天,縣西巷考古工地再現寶貝,在T12探方內出土了一唐朝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皇帝為唐中宗李顯)的漢白玉經幢殘件。同時,一大型的漢白玉蓮花柱礎也在T12探方內發掘出土。
今天,記者在縣西巷考古工地看到,已經數次擴方的T12探方周圍已經拉起了一道警戒線。記者從考古人員那裡獲知,T12探方已經進入保密發掘階段,禁止記者入內,同時也拒絕向外界透露任何正在發掘的情況。記者在警戒線外看到,在緊靠地宮遺址土層南側一個下挖了五六十厘米的探方內,考古人員正在清理著一些佛像。其中,一高1米多的菩薩像與7月16日出土的菩薩像大小相仿,樣式一致。
圖為內牆壁的磚塊上有精美的祥瑞圖案
在這個菩薩像的周圍,還有一些小的佛像出土,大約有十幾個。記者通過變換觀察角度,終於看清了這些被遮蓋在塑料袋下的佛像:它們都是殘損的,無頭,但能清晰地看到雕刻的精美線條,雕刻技法純熟老到。同時,探方內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文物一同出土。
下午5點多,通過一位市民的指引,記者在T12探方北側見到了一石獅子構件。石質構件旁邊還有一直徑60多厘米的漢白玉蓮花柱礎。隨後,有人發現,另一塊高半米多的石質構件像是經幢。經過沖洗後,發現這是漢白玉的經幢,該經幢上刻有“大唐神龍二年”字樣。經幢目前只殘存有三面,每個面上都有文字。
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銘介紹,這塊唐代經幢應該為八稜體,經幢上的字體為隸書,上面還有界格。唐代經幢殘件在我市還是首次發現,該經幢應該是開元寺內的經幢,漢白玉的質料可見其規模和意義。這一經幢的發現對進一步研究開元寺的歷史十分重要。從已經發掘出土的佛像、地宮、柱礎和漢白玉經幢等文物來看,開元寺當初的規模應該很大。
開元寺佛光迷霧何日揭
舜網8月4日訊 雖然一直陰著天,並且偶爾有雨絲飄落,給考古發掘工作帶來不少的困難,但這並不能阻止縣西巷考古工作的正常推進。今天,縣西巷考古工地再次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除在T24探方新發現一口古井外,昨天出土經幢的T12探方再次有重要文物出土,但對於新發現的這些古跡到底是什麼,考古工作者尚不肯透露。
今天下午,記者在縣西巷考古工地發現,在出土古代房基的T24探方裡,新發現一口古井,在場的工作人員說古井年代不能確定。而在出土經幢的T12探方,考古人員新發現一處比較大的古跡,記者詢問了多名工作人員,但對方都是守口如瓶。濟南市文物局副局長崔大庸博士也趕到現場,親自指揮發掘。據記者發現,新發現的這處古跡,從外觀上看,和前幾天剛發現的地宮有點相似,面積比較大,也有精美的雕刻。濟南電視台的兩位同行試圖下到探方裡拍攝,被工作人員毫不留情地勸退。
天黑下來了,工作人員在T12探方臨時搭起了一個篷子。考古所王先生告訴記者,搭這個篷子既是為了今晚的防雨,也是為了明天的防曬,一舉兩得。至於新出土的這處古跡到底是什麼,王先生也守口如瓶。記者隨後接通了崔大庸的電話,他委婉地拒絕了采訪的要求。聯系到T12探方曾出土藏寶經藏地宮,這會不會是又一個與開元寺有關的重要發現?
姓“唐”還是姓“宋”專家仍有爭議 在考古中出土的碑文中,寫著“開元寺修雜寶經藏地宮記”。據崔大庸介紹,地宮應該埋在佛塔地下,宮內存放捨利、經文等寶物,但現在早已塔去樓空,連地宮的高度也不得而知了。
銘文碑上具體寫了什麼,如何解讀,這對於此次考古的意義是無庸置疑的。在濟南市考古所,記者見到了這塊銘文碑。碑文的開頭是這樣的:
開元寺修雜寶經藏地宮記
維大宋齊州開元寺兩經藏院主僧智全有祖師內外臨壇大德廣教大師講維摩經賜紫僧詞演……
這到底說明了什麼?
李銘介紹說,現有資料表明,隋唐時,濟南城內肯定有比較大的寺院。這個寺院在哪裡?考古工作者找了數十年,一直沒能找到。現在這塊銘文碑的出土,證明了此處無疑是開元寺的遺址。銘文碑的出土,為我們一直想要了解的宋以前濟南城的規模、位置提供了佐證。
記者翻閱了大量資料,了解到開元寺的變遷。一般地講,開元寺都是在唐初大雲寺基礎上改變而成,唐朝開元年後始稱開元寺。全國各地都有規模不一的開元寺,但始建年代不一定是唐。根據銘文可以斷定這個寺院在唐宋時是齊州(古濟南)比較大的、比較重要的寺院;第二,這座寺院是從唐延續下來的。據此可以斷定,這裡即是開元寺遺址。
濟南市文物局副局長崔大庸博士說,碑文記載了修建地宮的前因後果,意思是說一些和尚弄來一批佛經和“雜寶”。根據石碑,可以確定是開元寺遺址。因此可以確定,這裡是當時開元寺修建的一個藏經、藏雜寶的地窖,是開元寺的一部分。周圍是否就可確定為開元寺還很難說,只能說很可能。不過,地宮不會孤零零地在這兒,可以確定開元寺就在附近。
濟南的佛教設施多在南部山區,如四門塔、千佛山。這次發現的遺址坐落於濟南老城中心,有特殊意義。它證明至少在宋代,濟南就是一處佛教聖地,這個遺址的發現,為濟南佛教發展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實物資料,對濟南“唐城”、“宋城”的研究有很大作用。
大量佛像出土後,不少專家猜測縣西巷就是唐代開元寺的遺址。縣西巷已出土的開元寺遺址究竟是不是民間盛傳的開元寺?縣西巷今後還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到底它是唐開元寺還是宋開元寺呢……這些謎隨考古進程會被陸續解開。
開元寺現身全景回放 地宮面世 遺址初定
4月19日,縣西巷南端。冒雨施工的工作人員意外發現了六尊殘破石佛造像。經鑒定,這些造像雖已殘破無頭,但貼金彩繪,雕刻技法圓熟高超,形制檔次很高,其年代為北朝和隋朝時期。濟南市文物局非常重視,市考古所組織力量開挖探方。縣西巷考古正式拉開序幕。
濟南市考古所副所長李銘回憶說:“最早發現一尊石佛造像時,我還以為是偶然的發現,但當看到竟有六尊時,我就感到是重要發現了,並且佛像都沒有頭部,聯系到歷史上的多次‘滅佛’運動,當時更感到此處可能是一處佛教窖藏。”果然,先後發現的石佛造像竟有二十余尊。
7月25日,考古工作者連日的辛勞終於有了回報,建於北宋時的開元寺“雜寶經藏地宮”面世了。
據崔大庸介紹,開始這裡還像一處普通建築遺跡,後來在漸漸的清理中發現了蓮花圖案,這才認定此處遺址與佛教有關。他說,該地宮的建造藝術和形式全國罕見,地宮約建於北宋時期,這一發現將有助於確定開元寺的准確位置,對填補濟南的歷史記載也有重要意義。
記者在濟南市縣西巷的發掘現場看到,地宮的結構呈邊長約2.4米的正方形。地宮牆壁為磚石結構,大部分已遭毀壞,只有西北角一處大約30多厘米高的牆角得以殘存。牆壁內側底部雕刻有精美的蓮花和祥獸圖案。地宮裡青磚鋪地,在靠北牆的地面上有一處長約半米的長方形凹槽,凹槽內鑲有一塊記載這座地宮來龍去脈的石碑。
地宮內,從下往上分數層花磚,分別為纏枝花紋、俯蓮、仰蓮、錢紋、菱形紋。中間飾有花卉,有荷花、牡丹、菊花。東壁上有羊、鹿等吉祥動物圖案。
這些雕刻到底有什麼意義?這處遺址到底是什麼?正當考古工作者迷惑的時候,鑲嵌於地面方磚間的一塊銘文碑揭開了這些秘密。李銘回憶說:“隨著清理,在地宮接近地面的埋土裡,北側居中有塊斜著的石板,像是人加工過的。我用手鏟把土清了清,用手摸了摸石碑,覺得有些糙,像字,於是我用清水一沖,字就顯出來了,我眼前一亮,‘大宋’‘開寶’字樣赫然入目,並且看到了‘開元寺’三個字。”
這塊銘文碑的發現,有力地印證了這次考古發掘的最重要最大的發現,一直盛傳開元寺在濟南城內,而今終於得以確定。
李銘介紹說,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當時濟南城也有,後被官府占用。但史志未曾記載開元寺具體位置,如被證實縣西巷新發現的遺址即為開元寺遺址,那將填補濟南考古史上的空白,對研究唐宋時的濟南有很大意義。
相關鏈接 開元寺知多少
到目前為止,縣西巷考古最令人心動的發現,莫過於初步確定了開元寺遺址。眾多讀者關心,開元寺是個什麼模樣?除了濟南外,中國其他地方還有沒有開元寺了?記者翻閱了大量資料方才得知,開元寺還真不少,除了濟南的開元寺外,還有其他幾處比較出名的。
廈門開元寺。在宋、元代有支院120所,現僅存十分之一二,面積尚有萬余平方米。
普陀山開元寺。始建於唐代,唐太宗年間,有印度僧人善財來此,親見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
南昌開元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初名上蘭寺,又因宅傍一井時鬧蛟患,後建一大佛鎮之,故太清初(547年)改稱大佛寺。唐開元年間,改稱開元寺。大歷4年(769年),禅宗高僧馬祖道一行來寺說法,四方信徒雲集洪洲,入室弟子139人,使開元寺成為江南佛學中心。
大同開元寺。即今善化寺。善化寺位於大同城內南門裡西側。它曾名為開元寺、大普恩寺、南寺,創建於唐朝開元年間,故稱開元寺。
浙江臨海開元寺。古龍興寺位於巾山之隅,靈江之畔,古城內側,千佛塔下,建於唐景龍年間,原名開元寺,日本最澄大師入唐求經並在此受戒。
鄭州開元寺。宋代塔基,在已發現的宋代塔基中,時代最早的是鄭州開元寺塔基。
縣西巷首次出土寶貝經幢 開元寺舊址初步確定
舜網8月3日消息:短短一天的暫停發掘後,今天,縣西巷考古發掘繼續進行。令考古工作者欣喜不已的是,重新開工第一天,考古工地就有不少寶貝出土,這次出土的文物是個重量級的大家伙——經幢的殘部。
今天下午,考古工作者在T12探方的南部擴方中,發現了一個並不起眼的大家伙,這是一個石件。經過一番仔細清理,石件逐漸露出了真面目——這是一個八稜四面有佛的大石柱。市考古所副所長李銘對記者說,根據此石件的雕刻技法及出土地層關系,他初步判斷此石件為宋代經幢的殘部。李銘說,經幢自身載有大量歷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而且宋代經幢在濟南出土還是第一次,在全國也屬罕見。
李銘說,連日的考古發現,可以基本肯定,這裡就是開元寺的舊址。該經幢的發現,更加說明,當時的開元寺已經發展到何等的規模,各種形式的佛教建築在這裡都有。此經幢的出土,為佛教在宋代的發展提供了又一個佐證,也為宗教史和建築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記者在現場看到了新出土的經幢。看上去並不起眼,個頭不高,大約50厘米高,直徑有40厘米。這是個八稜柱的石件,四周刻有佛像,可惜的是頭部俱已殘損。一位考古隊員告訴記者,這個東西起碼有200公斤重。四個壯小伙費了很大的勁兒才把它抬上車,運回了考古所大院。至於經幢上雕刻的佛像為什麼破損,李銘分析說可能是由於戰亂,也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毀佛造成的。
小資料
經幢也稱石幢,是指刻有佛號或佛咒的石柱,為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是寺院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寺院中一般在重點位置建經幢一個,到中後期通常是在正殿前築2個,或院內建造4個。這次發現的宋代經幢屬於經幢早期作品,為研究濟南的歷史和佛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考古專家稱地宮的發現證明開元寺遺址就在縣西巷
舜網7月29日消息: 今天,濟南市文物局副局長崔大庸告訴記者,從發掘出土的地宮遺址和其碑文內容來看,唐代濟南城內的開元寺遺址就在T12探方附近。
眾多到場的省市考古專家都稱,這一發現,意義非同小可,將填補有關歷史空白,並豐富濟南的城市歷史內涵。
隨著縣西巷考古發掘不斷取得重大發現,市民和一些文物愛好者也不斷湧向這裡。今天,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不失時機地在工地現場樹起了6塊展牌,現場宣傳文物保護知識。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6塊展牌不僅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做了詳細的介紹,還將前一段時間在高都司巷和舊軍門巷出土的文物向市民做了介紹。另外,我市的重大考古發現如洛莊漢墓、長清大覺寺考古發掘等也有介紹。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銘告訴記者,通過考古發掘,在人們參觀實物的同時,宣傳文物法規,提高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讓人民群眾對文物保護工作起到監督作用,將更有利於我市的文物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