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面對文物古跡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面對文物古跡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日期:2016/12/14 18:32:3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每個人的心中,似乎總會有一種情感——當它在我們身邊的時候,即使再稀奇寶貴也會因歲月磨砺而變得暗淡平凡;而一旦失去的時候,卻總能激起內心的波瀾,令人思緒萬千,感傷不已。文物古跡,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國家對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不斷增強——法律法規層面上加大宣傳力度,技術層面日趨科學嚴謹,資金層面也得到大力支持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讓文物得到妥善保護。然而,近段時間以來,又頻頻傳出文物古跡遭遇噩耗的消息,被媒體廣泛報道,再次觸動了民眾內心的敏感神經,引發人們對文保工作的強烈關注。

    僅從7月份以來,就有四次令舉國痛心的“文保事件”被廣泛報道:7月,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清東陵半年之內連續兩次被盜;8月,開國上將劉亞樓故居在哈爾濱雙城遭強拆;9月份則有兩次:一次是“莫蘭蒂”台風一波帶走了三座國寶級廊橋;另一次則是有著“最美野長城”之譽、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綏中小河口長城,被文保部門修成了“水泥路”。

    探究這幾次“文保事件”的發生和發展軌跡,筆者發現,如果把“莫蘭蒂”台風摧毀三座國寶級廊橋,勉強歸為“天災”的話,其余三起事件無疑是徹徹底底的“人禍”。令人驚詫之處還在於,“天災”與“人禍”導致的噩耗,卻走向了兩種不同的命運。遭遇“天災”摧毀的國寶級廊橋,因得益於當地政府部門的組織協調和當地民眾積極自發搶救,主體架構得到妥善保全,重新站起指日可待。而面對“人禍”,無論是連續被盜掘的清東陵、拆除了的劉亞樓故居,還是經歷了層層審批、規劃、設計和施工的綏中小河口長城被變樣修復,卻依然處在難以挽回的境地。

    文物古跡是美的使者,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彰顯的是堅強的身軀,傳遞的是知識和財富,帶給後人的是無盡的榮耀和發自內心的愉悅。“天災”並不可怕,每一件文物古跡的存在就是明證,歲月的磨砺和風雨的敲打不曾讓它們屈服,歷代人的悉心呵護在它們身上留下了傳世佳話。“人禍”亦非不可止,面對文物古跡心存敬畏和感恩之心,現實的欲望便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到收斂。善待文物古跡,讓它們靜靜地訴說和傳頌,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