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首現院落界定石碑 證明民國時用地緊張(圖)
日期:2016/12/15 15:09:28   編輯:古代建築制於1930年,地處普利街商埠區與城區連接帶
被發現的石碑 崔健/攝
4日下午,有市民在普利街發現了民國時期的石碑。記者從考古部門獲悉,這是濟南第一次發現用於院落界限界定的石碑,對於研究濟南城市建設史具有重要價值。
■探尋:民國商行
下午3點多,記者來到了普利街68號,這是一所正在拆遷的小院,院內滿是掉落的磚頭和瓦片。踩著這些磚頭進入院內,記者發現內門的上方有一半圓形磚牆,牆上有一朵用白灰制成的牡丹花。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告訴記者,這樣的花紋是民國時期特有的風格,這間院落在民國時期可能是一家商行。
■發現:界定石碑
進入後院記者看到,院西側有一座兩層高的閣樓。記者通過閣樓前的過道來到閣樓東南角處。在閣樓二樓的東牆上有一塊石碑。李銘告訴記者,這就是當年界定院落界限的石碑。在這塊石碑北側較高處的牆上,有一個與石碑差不多大的洞。後經了解,那個洞是另一塊石碑被人取走後產生的。
李銘表示,這是濟南市第一次發現民國時期用於院落界限界定的石碑。
■研究:石碑內文
記者看到,這塊石碑長約0.5米,寬約0.25米,呈土黃色,上面刻有文字。石碑上刻有“至誠堂修築西樓……茂盛堂修築北樓……恐後無憑立石證明”等字樣。另外,石碑的落款是“民國十九年七月三十日”。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字跡則由於風化磨損較嚴重,已看不清楚。
李銘告訴記者,據他了解,類似石碑應該還有一塊,但如今已被人取走。
■來源:用地緊張
李銘在談到石碑來源時說,普利街這一帶在民國時期屬於商埠區和城區的連接帶。當時該區域用地非常緊張,所以兩院之間多用石碑作為界限。通過這塊石碑上的文字可以推斷,其應該屬於當時的“至誠堂”或“茂盛堂”這兩家商行中的一家,是兩家商行界定院落界限的標志,這也證明了當時普利街地區的繁華。
據了解,這是濟南市第一次發現的用於院落界定的石碑,對於研究濟南城市建設和城市變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該石碑具備較高的保護價值,但考古部門能否順利保護,還要與有關人士進行協商。
相關鏈接
普利街溯源
普利街最早叫柴家巷,因這條街上賣柴的比較多而得名。關於柴家巷最早的記載在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據《歷乘》載:“三元宮(道教廟宇),一在桿石橋,一在柴家巷。”據記載,柴家巷東起筐市街南口,西至普利門橋,北有靖安巷,南有郝家巷、西券門巷,全長417米,原為碎石路面,在20世紀30年代改為瀝青路面。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濟南開商埠,為便於城區與商埠間的交通,1908年在永鎮門與永綏門之間增開普利門,取“普遍得利”之意。此後街隨門名,柴家巷便改稱普利街。由於該街是老城區進出商埠的主要通道,因此這裡生意繁華,店鋪擁擠,一度成為商人聚集的“金街”,許多老字號也紛紛來此開設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