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寧夏海原天都山石窟

寧夏海原天都山石窟

日期:2016/12/14 18:43: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天都山石窟寺廟成群,挑檐飛脊,廟貌輝煌

天都山石窟寺廟成群,挑檐飛脊,廟貌輝煌

    天都山,作為西夏王朝的一處重要活動場所這一史實早已明確。分布在這裡的神秘石窟,到底是避暑行宮,還是皇家寺院?大戰之前,這裡會舉行怎樣的重要儀式呢?

    從海原縣城出發,伴著茴香的迷人香氣,乘車一路向西行進約30公裡,便來到一個城廓高大的古城——西安州。再往西7.5公裡,從山口循溝進約2.5公裡,抬頭可見山勢奇峻,一座寶剎依山而建,石壁上雕鑿著石佛洞窟,這便是天都山石窟。

    現任海原縣文化旅游廣播電視局副局長李進興是一名從當地成長起來的學者,在蒙元文化等方面的獨家研究受到業界的高度重視和認可。此行,由他做向導。

    天都山之名,起於西夏。有一種說法,“天都山”是西夏語“上吉之地”之意。單從漢語字面理解,“天上的都城”也極為霸氣,有自立山頭、與宋分庭抗禮之意。

    因民間傳說在山中發現過金牛,故天都山石窟又叫金牛寺,當地人又因石窟中有神佛塑像亦稱之為老爺寺。另外,古代還有“榮光寺”之稱。全山共有石窟9處,大小殿宇13座。

    《海原縣志》對天都山有如下記載:天都山,高出群峰,延袤百裡。冬春之季六畜常飛,自夏及秋,積水不解;卷簾遙望,俨似玉宇瓊樓,恨不振衣(欲飛),此第一峰也……

    昔日的天都山石窟寺廟成群,挑檐飛脊,廟貌輝煌。山巖峻秀,群山環抱,樹木蒼濃,奇峰翠壁,清泉流注,殿宇參差,古洞幽深。

    自溝底而上,沿“之”字形路盤山而行,只見依山勢築台建寺,削壁鑿窟。有土地殿和龍王殿。龍王殿下的一泓泉水古稱“觀音湫”,今叫龍王池。水從龍頭中湧出,甘洌爽口……

    天都山石窟的開鑿年代尚無確切定論,有專家認為從開鑿手法來看始於北魏,也有說法稱始於唐代。

    一千多年前,天都山伴著一個王朝的興起迎來了一個車水馬龍的繁盛時代。天都山地勢險要、群峰交錯,因其位於南北絲綢之路交匯處,加之“畜牧耕稼膏腴,人力精壯,出產良馬”,被一代枭雄李元昊所看重。

    天都山是一座與西夏王朝命運攸關的大山。從零散的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到: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元昊之父李德明屬下萬子太保從天都山出兵劫掠龛谷(今甘肅榆中縣)吐蕃倬克宗入貢馬匹;景祐三年,西夏廣運三年(1036年),元昊以地廣兵眾,分左右廂,立12監軍司,其左廂神勇駐天都山;寶元元年,西夏大慶三年(1038年)西夏野利遇乞領兵5萬駐守天都山地區,號稱天都大王;公元1041年2月,元昊於天都山匯聚兵馬10萬進攻渭州,大破宋軍於好水川,震驚朝野,同時首創中外戰爭史上使用軍鴿傳遞信息的軍事智慧。公元1042年9月,趁好水川戰役的余威,元昊於天都山點左右廂兵10萬,分東西兩路,合攻鎮戎軍(今固原縣城)。定川寨一戰,宋敗,這就是著名的定川寨戰役。在《西夏紀》中有這樣的記述:“有地曰天都者,介於五路之間,乃夏人嘯聚之區,凡欲舉兵以犯諸路,則必就彼點集,然後儀其所向。以故每一聚兵,則五路不得安枕……”

    根據李進興的講述,天都山作為西夏王朝一個戰略要地不可置疑。而眼前這些大大小小的洞窟,是傳說中的避暑行宮嗎?

    這又是一段“江山美人”的歷史印記。1046年,西夏王李元昊見西皇太子寧令格之妻沒移氏美艷無比,想強納為“新皇後”。然而,由兒媳成為“新皇後”,又有點傷風敗俗,不被世人接受。如何使兒媳變為“皇後”呢?在大臣沒藏訛龐的建議下,決定學學李隆基,借鑒楊貴妃身份轉化的歷史經驗,便讓沒移氏在天都山石窟出家,吃齋、念佛、轉身、還俗……這也極大影響到了西夏皇帝李元昊及其主宰王朝的命運之轉折。

    據史料記載:李元昊“為太子寧令格娶婦沒移氏,見其美而自納焉,號為‘新皇後’,別居天都山。並在營造宮殿內建七殿,極壯麗,府庫館捨皆備”。由此,在西夏皇室內部發生了內讧,大將野利遇乞被害,皇後被廢黜,皇室父子反目相互殘殺,沒藏訛龐繼而篡權,西夏統一中原的文韬武略煙消雲散。

    天都山石窟究竟是不是元昊的避暑行宮?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但經過專家考證,基本否定了這種可能。原因是,西夏崇拜佛教,宋代著名的科學家、曾在宋夏邊界為帥的沈括,記載了當時黨項人的鬼神信仰:“蓋西戎(即西夏黨項族)之俗,所居正寢,常留一間,以奉鬼神,不敢居之,謂之神明,主人乃坐其旁”。天都山石窟是一個佛教勝地,如果是避暑行宮,作為嬉戲之地,不太嚴肅,也亵渎了神靈。因此,這是一座西夏皇家寺院。

    “天都山避暑行宮”也有其地,是李元昊與皇後野利氏發生爭執後新建的宮殿,在今南華山靈光寺的位置。

    那麼,天都山石窟作為皇家寺院,具有怎樣的實際功能呢?海原縣是西夏國“南接蕭關”的邊疆地區,也是進攻宋朝的前哨和進入中原之門戶。西夏每次攻打宋朝的重要程序中首先是到佛教寺廟去燒香拜佛。1042年先後進行的決定西夏命運的兩大戰役,即: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定川寨(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戰役,李元昊都率重臣前去天都山石窟拜佛、敬神靈。天都山石窟是西夏皇族宗教生活的場所。

    曾經的輝煌僅殘存於雕鑿的石壁中,天都山石窟在千年的滄桑中屢遭劫難,曾數次毀於戰亂與地震,幾次重修。原有的銅佛已毀壞殆盡,最嚴重的要屬1958年大躍進煉銅時,寺窟周圍樹木被砍伐一空,廟宇變成瓦礫。今天,我們還能從當地人手中看到當年砍伐西華山樹木時的完稅憑證。近年來,石窟群又重新塑神佛像,該窟群融佛、道、儒三家為一體。1989年被海原縣宗教局定名為“天都山道觀”,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四川宜賓冠英古街

四川三蘇祠的歷史價值

鷹潭北極閣及其傳說

福州陳衍故居的台灣情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