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裡古廟:歷史滄桑依舊
日期:2016/12/14 18:38:5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對於老廣州城來說,三元裡是邊郊地帶,但對於廣州歷史甚至中國歷史來說,這裡卻是中心地帶。正是在這裡,中國歷史掀開了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最初一頁。
三元裡古廟正是這頁歷史的起點。縱然古廟周邊建築早已跨越歷史融入現代化,但古廟裡靜躺的槍炮和旗幟,仿佛將歷史在故地凝結。
古廟曾為抗英誓師地
三元裡古廟其實只是一個不大的四合院。在喧囂的廣園路旁,它鬧中取靜,帶著曾經的血雨腥風、歲月滄桑,從容走過了一個半世紀。
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軍攻陷廣州城北諸炮台,設司令部於地勢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僅一裡,大炮可直轟城內。清軍統帥奕山等畏懼求和,5月27日與英訂立《廣州和約》,以支付英軍贖城費外省軍隊撤離廣州等條件,換取英軍交還炮台,退出虎門。
不過,和約墨跡未干,英軍就不斷竄擾西北郊三元裡及泥城西村蕭岡等村莊,搶掠燒殺。廣大民眾義憤填膺,各地團練共圖抵抗。29日,三元裡村民擊退來犯小股英軍,三元裡民眾料到英軍必會報復,所以在三元古廟集合,相約以廟中“三星旗”作為指揮戰斗的令旗,宣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同時,愛國士紳何玉成等出面聯絡附近103個鄉的群眾,會後,他們分頭聯絡附近103鄉的群眾,准備共同戰斗。
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團練手持戈矛犁鋤,群起圍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軍司令臥烏古(又譯作“郭富”)親自帶兵出擊。團練且戰且退,誘敵至牛欄岡丘陵地帶。時大雨驟至,英軍火槍受潮不能發射(印度雇傭兵,英方給他們裝備的是比較落後的燧發槍,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民眾冒雨反擊,將英軍分割包圍,肉搏鏖戰。被圍困兩小時之後,英軍撤退至四方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