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三元裡古廟:歷史滄桑依舊

三元裡古廟:歷史滄桑依舊

日期:2016/12/14 18:38:5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對於老廣州城來說,三元裡是邊郊地帶,但對於廣州歷史甚至中國歷史來說,這裡卻是中心地帶。正是在這裡,中國歷史掀開了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最初一頁。

    三元裡古廟正是這頁歷史的起點。縱然古廟周邊建築早已跨越歷史融入現代化,但古廟裡靜躺的槍炮和旗幟,仿佛將歷史在故地凝結。

    古廟曾為抗英誓師地

    三元裡古廟其實只是一個不大的四合院。在喧囂的廣園路旁,它鬧中取靜,帶著曾經的血雨腥風、歲月滄桑,從容走過了一個半世紀。

    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軍攻陷廣州城北諸炮台,設司令部於地勢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僅一裡,大炮可直轟城內。清軍統帥奕山等畏懼求和,5月27日與英訂立《廣州和約》,以支付英軍贖城費外省軍隊撤離廣州等條件,換取英軍交還炮台,退出虎門。

    不過,和約墨跡未干,英軍就不斷竄擾西北郊三元裡及泥城西村蕭岡等村莊,搶掠燒殺。廣大民眾義憤填膺,各地團練共圖抵抗。29日,三元裡村民擊退來犯小股英軍,三元裡民眾料到英軍必會報復,所以在三元古廟集合,相約以廟中“三星旗”作為指揮戰斗的令旗,宣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同時,愛國士紳何玉成等出面聯絡附近103個鄉的群眾,會後,他們分頭聯絡附近103鄉的群眾,准備共同戰斗。

    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團練手持戈矛犁鋤,群起圍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軍司令臥烏古(又譯作“郭富”)親自帶兵出擊。團練且戰且退,誘敵至牛欄岡丘陵地帶。時大雨驟至,英軍火槍受潮不能發射(印度雇傭兵,英方給他們裝備的是比較落後的燧發槍,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民眾冒雨反擊,將英軍分割包圍,肉搏鏖戰。被圍困兩小時之後,英軍撤退至四方炮台。

 

    5月30日清晨,三元裡及各鄉群眾數千人,手持鋤頭、鐵鍬、木棍、刀矛、石錘、鳥槍,向英軍盤踞的四方炮台挺進佯攻。次日,三元裡人民再次包圍四方炮台。廣州手工業工人以及附近州縣如花縣增城從化等地團練陸續趕來,圍台民眾增至數萬,相約餓死英軍。他們用土槍,土炮,矛戈,盾牌,鋤頭,鐮鍬等,與英軍作戰。可謂“刀斧犁頭在手皆成武器,兒童婦女喊聲亦助兵威。”

    臥烏古不敢再戰,轉而威脅官府,揚言毀約攻城。奕山等聞訊恐慌,急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先安撫英軍,復率番禺南海兩縣令向團練中士紳施加壓力。士紳潛避,團練逐漸散去,台圍遂解。英軍撤出虎門時曾發出告示,恫嚇中國人民“後勿再犯”。人民群眾當即發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軍,若敢再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

    三元裡之戰以英軍慘敗告終。6月1日,英軍退出了廣州。但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人民的抗英成果並沒有體現。但在中國人民反帝斗爭史上,它卻是最先飄揚起來的旗幟。

    展品訴說屈辱史

    三元裡古廟始建於清初,最近的一次重修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相對於周邊的建築,古廟隱蔽而狹小,卻在城市裡散發著一種古雅之氣。建築以青磚綠瓦為基本,重修的圍牆倒與廟身渾然一體。牆內有兩株大榕樹,不僅把廟內籠罩,還伸出濃濃的綠蔭庇護著牆邊的公交站台。

    從半敞的大門往內望,院子的中央是個香火鼎,兩邊各有兩尊銹跡斑斑的鐵炮,那是鴉片戰爭時用的見證物。其中最大的一尊有5000斤,是道光二十三年佛山制造的,在鴉片戰爭時曾安置於沙面西寧炮台,而最小的也有2000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