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巖寺地勢險堪比恆山懸空寺
日期:2016/12/14 18:33:05   編輯:古代建築史禅巖寺遺址
獅腦山禅巖寺遺址位於陽泉市獅腦山百團大戰紀念碑的南側禅巖山處,分布面積1288平方米。據《平定州志》載:“......有僧普惠示寂巖下,故名”。遺址北側為陡峭懸崖,崖上留有明清時期題刻多處。有明代兵部、吏部尚書喬宇題刻的“禅巖山”,清乾隆五十九年高敘無題刻的“消災之泉”,及墨書“南天□”等。
創建年代無考,據現存的遺址看該寺廟原來坐北朝南,南北窄,東西長,分上下兩院,環境幽靜而險峻,是一處明清時期的寺廟遺址。據現存石碑記載,禅巖寺曾在清順治年間重修,雖建於懸崖峭壁之間,然其從山門到廟宇,建制完整,規模堪與恆山懸空寺相比,而因其地勢險絕而形成的獨特風韻,在現存古寺廟中也可算得上十分少見。
另還散落有清順治、康熙時的碑碣3方,殘存可辨的遺址有鐘樓1座,小石橋1座,山門1座,古井1座,其余皆為殘垣斷壁。
石壁西側,巍巍陡峭的半山巖中,有一個離地兩丈多高的石洞,引洞高五尺寬三尺,深六尺,似天然石窟略加修葺,人稱“仙人洞”,相傳普惠和尚就是在這裡伏蟄。仙人洞下面留有四個石眼,是當年搭建進洞的路或梯的承載點。
現在的禅巖寺早已破敗不堪,從現存的遺跡看,當年的禅巖寺曾香火旺盛。數丈高的石崖上鑿有一進口高約五尺、寬約三尺的石窟,據傳就是當年僧人普惠修行之處。如今盡管禅巖寺道路艱難,破敗不堪,但仍然不時有興致高揚的僧俗慕名前往。
進入寺廟進門處有清順治年間及康熙十六年重修碑記保存完整。康熙二十六年重修碑記記載:“禅巖為一州之勝跡,畫棟雲飛,空中樓閣,洵足快人之游賞。”足見當年禅巖寺就是古州人郊游踏青的一個好去處了
它坐落在懸崖峭壁之上,三面有險峻陡峭的巖石和茂密樹叢遮掩環抱,面向太陽升起的地方。站在寺院廢墟裡,俯瞰山下,半圓輻射,方圓幾十裡村莊盡收眼底。彼時寺院鐘聲一響,傳至五裡八鄉,香火悠悠,保百姓一方平安,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