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蜀河古鎮漸現昔日繁華

蜀河古鎮漸現昔日繁華

日期:2016/12/13 20:12: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古鎮上的明清院落如今仍有住戶居住
古鎮上的明清院落如今仍有住戶居住
石壁上清晰地镌刻著蜀河歷史上幾次重大洪災時的水位線
石壁上清晰地镌刻著蜀河歷史上幾次重大洪災時的水位線
黃州館正面三重檐門樓高10余米,蔚為大觀
黃州館正面三重檐門樓高10余米,蔚為大觀
蜀河古鎮位於漢江、蜀河交匯之處
蜀河古鎮位於漢江、蜀河交匯之處
  初到旬陽蜀河古鎮的人,或許看見的僅僅是一個陝南山區平淡無奇的鄉鎮街市、匆匆而過的行人與穿梭的各式車輛,擁擠而喧囂。然而,沿著一條青石板路拾級而上,便可見木板樓、風火牆、瓦屋頂等古鎮元素映入眼簾。一個千年古鎮的前世今生,就潛藏在這古老而寧靜的街巷中。
  千年古鎮 因水而興
  商貿繁盛有“小漢口”的美譽
  蜀河鎮位於漢江、蜀河交匯處,距旬陽縣城53公裡。早在1700多年前的西晉太康元年,這裡就已成為郡縣。至明清時,蜀河已成為漢江上游的商貿重鎮,東連湘鄂、南達川渝、西通隴海、北抵關中的天然區位優勢,使蜀河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就成為了鄂、陝、川三地的重要物流集散地。
  據當地人講,蜀河古渡鼎盛之時停泊船只達上百艘,綿延三華裡,因商貿之繁盛被親切地稱為“錢窩窩”,更有著“小漢口”的美譽。東部地區運來的煤油、火柴、白糖等“洋貨”從此上岸分銷,而當地周邊的桐油、漆麻、藥材等“山貨”也從此裝船外運。
  一業興帶來百業旺,各地商賈紛至沓來,代表各方利益的八大商會組織也應運而生。黃州客商建立了黃幫,關中客商建立了陝幫,江西客商建立了江西幫,四川客商建立了四川幫,武昌客商建立了武幫,回民客商建立了回幫,船民建立了船幫,當地商人建立了本地幫,俗稱“八大商會”。
  八大商會 皆有會館
  氣勢恢宏見證古鎮昔日繁華
  八大商會不僅在蜀河從事商務活動,而且還發揚各自的文化,紛紛建起各自的公共聚會場所會館。當地民謠中唱到:“楊泗廟矮鋪榻,黃州館一枝花,三義廟勝過它。”據傳三義廟的建築規模最大,可惜已不復存,保留至今的黃州館和楊泗廟現在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蜀河鎮文化站站長李秀奎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於蜀河鎮後坡的黃州館。黃州館正面三重檐門樓高10余米,正中豎書“護國宮”三字,中柱和邊柱上各有一副青瓷片嵌就而成的對聯,加上飛檐翹角、彩繪雕花,氣勢恢宏,蔚為大觀。進入館內,樂樓、拜殿、正殿依地勢次第而建,樂樓上方楷書“鳴盛樓”三字,相傳由湖北麻城狀元梅志煥所書,兩側門柱之上的木雕孔雀臥於門柱,翎羽盡開振翅欲飛。拜殿門前的青綠石欄是由專程從湖北運來的石料雕鑿而成,因其風化後的粉末形如綠豆粉,當地人形象地將其稱之為“綠豆石”。
  黃州館原名帝主宮,系清代湖北黃州籍客商組成的黃幫所建,其始建於乾隆中葉,經歷幾代人百余年才得以完成。這裡是黃幫客商召開年會、洽談生意、簽訂合同、開展慶典、歌舞娛樂的重要場所。曾在黃州館裡住過多年的蜀河鎮干部周善群告訴記者,解放後,黃州館曾被當作糧站的糧倉使用,直到近幾年才得到修葺保護。
  而船幫興建的楊泗廟、回幫興建的清真寺、老字號客棧恆玉公棧等古跡也錯落分布在古鎮的老街小巷之中。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小道上,偶有蹒跚的老人拄著拐棍緩緩地走過,空氣中彌漫著剛出鍋的油條、麻花的香氣,星羅棋布的明清古院落裡的住戶,或坐在天井裡享受冬日午後的暖陽,或站在水池邊忙著摘菜、洗衣,光影交換中,閒適與清幽代替了往日的繁忙與喧囂。
  時勢變遷 水災頻發
  古鎮在歷史長河中悄然沒落
  蜀河鎮因水而興,卻也多遭水患侵襲。
  從古至今,夏季一旦遇上連日大雨,漢江水便會漫上街道,沖進民房,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威脅和困擾。在蜀河鎮後坡的一處石壁上就清晰地镌刻著歷史上幾次重大洪災時的水位線。
  1983年的洪災給蜀河乃至整個安康地區帶來了極大損失和慘重的影響。比1983年洪峰位置更高的地方還刻著“萬歷十一年水至此高三尺”幾字,回身望去,大半個蜀河鎮赫然在這洪峰線之下。受洪災影響,一些古建在洪水中化作廢墟,城鎮規劃和建設也因水患而受到制約。
  近年來,隨著水路運輸的衰落和陸路運輸的興起,襄渝鐵路、316國道、“十天”高速相繼從蜀河境內穿過,在鐵路和公路帶來的運輸革命中,蜀河古渡也隨之而去,如今已成為了整齊的河堤。
  昔日迎接八方來客的蜀河人,如今紛紛北上南下,去更廣闊的天地裡尋求新的機會。現在的蜀河,盡管集鎮規模和常住人口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而在經濟發展速度和影響力上卻越來越趕不上周邊那些擁有大型工礦企業的鄉鎮,連鎮上一家面館的老板娘都感歎:“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
  蓄勢待發 文旅興鎮
  投資5400余萬元打造特色古鎮
  目前蜀河鎮的經濟主體仍以農業為主,盡管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來賞游懷古,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和省內其他旅游強鎮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為謀求蜀河新的崛起,蜀河鎮已開始著手古鎮的保護和建設,發展特色旅游產業。該鎮分管文化旅游工作的副鎮長李時烨向記者介紹,蜀河鎮是陝西省政府批准確立的省級重點鎮和省級文化旅游古鎮,鎮內共有明清古建築102處,還有“雙彩車”、“蜀河八大件”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游資源非常豐富。
  近年來,通過爭取上級財政支持和文化保護項目,蜀河鎮共投資2500余萬元對境內的黃州館、楊泗廟、三義廟、清真寺、城南書院等重要景點、遺址進行了修復保護,損壞的木質民居修葺完善後刷桐油以保證修舊如舊,並開通了旬陽縣城至蜀河的公路、水路旅游線路,將蜀河古鎮納入到陝西省南線到湖北武當山的省級旅游線路規劃中。
  未來三年,蜀河鎮還將計劃投資5400余萬元,按照“保護古鎮,開發新區,建設旬陽副中心”的總體要求,以漢水文化和“蜀河八大件”地方名吃飲食文化為依托,著力打造出一條集“庫區游覽—古鎮尋幽—農業觀光”於一體的特色品牌旅游線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