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印光掩關報國寺

印光掩關報國寺

日期:2016/12/14 17:32:16      編輯:古建築紀錄

    老宅檔案

    報國寺位於古城中心穿心街3號,“控制保護建築”標牌號為148號。該寺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初名報國禅院。1921年易地重建於穿心街,占地4畝余,有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僧房53間。1997年重修竣工,寺廟內增辟蘇州佛教博物館,恢復弘化社。

    報國寺現位於市中心穿心街,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該寺初名報國禅寺(院),在蘇州文廟西,占地廣達3萬平方米,有殿宇數百間。太平天國時期遭兵焚。清光緒末年,江蘇巡撫程德全於寺址建造植園。民國二年(1913年),程德全罷官後,開始研究佛法,後悔當初毀寺造園之舉。1921年,他出資購買穿心街原晚清蘇州城守營參將署,易地重建報國寺,延請楚泉住持。楚泉去世後,真達法師出資,請其徒明道住持督修寺院。1930年,淨土宗十三祖宗師印光法師來寺掩關達七年之久,報國寺自此名揚全國。

    印光法師(1861-1940年),俗姓趙,陝西郃陽人。二十歲時投終南山蓮花洞寺出家。後畢生致力於淨土宗研究,成為淨土宗傳人。淨土宗亦稱蓮宗,印光被尊為“蓮宗十三祖”。1930年印光移居蘇州穿心街報國寺,創辦弘化社,出版《弘化》月刊,淨土宗因此向全國傳播。印光擅長書法,筆墨古樸自成一家。他還精通文章,下筆如流。曾編輯修訂《四大名山志》,並著有《淨土決疑論》、《印光法師文鈔》等。赈災濟苦,福利眾生,他的聲名遠播。其皈依弟子遍及海內外,不下10萬余人。蔣介石的第二夫人姚冶誠時居蘇州南園,亦皈依印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印光法師應妙真和尚之請,移居靈巖山寺。明道去世後,報國寺成為靈巖山寺下院,有房捨53間。1950年後,報國寺被醫院和工廠借用。1958年成為民居。1997年1月,被占用的報國寺修復後對外開放,辟為蘇州佛教博物館。博物館建築面積為1200平方米,有山門殿、大殿、藏經樓、東西廂房、佛教展廳、關房、庭院等。館內陳列內容,分為歷代寺院、佛像與經藏、高僧大德、法物法器、弘法利生事業、大殿佛像的供奉定式、印公關房、弘化社等八個部分。展廳以實物、文字、圖片資料等形式,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悠久歷史和內涵,彰顯了吳中地區佛教的法脈宗緒和佛教發展的源流軌跡。

    現在的報國寺,免費對外開放。黃色圍牆,展現寺廟特色。第一進山門殿內,安置一座彌勒佛座屏,牆上額《蘇州佛教博物館全景圖》。山門殿北,兩側廂房和大雄寶殿圍出一座庭院。院內一棵虬干曲枝的合歡樹,見證了寺廟的滄桑。兩側廂房內,陳列有關蘇州佛教發展資料。第一部分歷代寺院,展示了自三國時期以來歷代寺院概況。第二部分佛像和經藏,有從唐代至今的各類佛像二十余尊。展示了自唐以來的各種版本經書,其中有珍貴的宋代血經、明代金銀書、清代的《龍藏》等。第三部分高僧大德,展示自三國吳以來十五位高僧和居士的生平及成就,如東晉支遁、唐代寒山。第四部分法物法器,陳列法鼓、梵鐘、香爐,以及各種佛教供具。第五部分弘法利生事業,展示了弘揚佛法、推行慈善事業、開展友好交往等內容。第六部分的大雄寶殿,額“大雄殿”匾額。殿為硬山式,飾龍吻脊。殿前一對石獅,栩栩如生。大殿內布置佛像供奉定式,展示了一尊二米高的玉佛和一尊四十八臂觀音菩薩像。兩側立十八羅漢。第七部分為印公關房。在這間如同禁閉室的關房內,恢復印光法師當年閉關原貌,有經堂、書房、起居室等。第八部分弘化社,以兩個房間展示各種經書。其中,有一批當年弘化社所印的經書,彌足珍貴。蘇州佛教博物館,是展示蘇州佛教輝煌歷史的一個窗口。

推薦閱讀:

玩花池與吳王井

容易讓人變孤獨的家居風水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即將建成

長沙銅官窯遺址考古成果豐碩 張奪考古有重大突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