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成都古鎮保護引來亞太古鎮高峰論壇落戶

成都古鎮保護引來亞太古鎮高峰論壇落戶

日期:2016/12/13 22:40:47      編輯:古建築紀錄

  成都商報記者 辜波

  核心提示

  如何保護和開發

  據了解,自20世紀90年代,成都開始對歷史文化名鎮進行保護和開發,提出系列保護要求和整治措施。打造的一個方針是“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科學管理、協調發展”。

  大家都會聘請各路專家,對本地古鎮的保護、發展以及旅游開發等作出全面而詳細的規劃。而由於各鎮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傳統上的差異,在規劃和整治的具體內容上,又有所不同。

  從保護的角度來看,對於眾多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均嚴格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以及“修舊如故”的原則。同時,擴大保護范圍,確定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和風貌協調區三大區域。

  今年3月,金堂五鳳古鎮正式跻身“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行列,這也使得成都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增加到6個(其余5個分別為洛帶、平樂、黃龍溪、安仁、新場)。

  成都古鎮的保護工作一直走在前列,25個歷史文化名鎮就像璀璨的珠寶一樣,分布在成都平原上。談及今日天府古鎮文化,可謂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裡面既有傳承數千年的農耕文化、歷史久遠的古蜀文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有五方融合的移民文化、形態各異的建築文化、群星燦爛的名人文化。

  今年9月,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古建築保護聯盟發起的“新型城鎮化與古城古鎮古村落保護高峰論壇”就將在安仁舉行。屆時,安仁古鎮的保護將在論壇上作為經典案例來報告。“古城古鎮古村落保護專業委員會”也將同時在論壇期間宣告成立,並落戶安仁。這顯示出成都古鎮的獨特魅力以及在保護工作上的獨到匠心,這也是外界對成都古鎮的一大肯定。、

  成都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點擊1

  安仁古鎮

  古鎮保護高峰論壇

  安仁將成經典案例

  認識安仁

  在這個城鎮面積3.2平方公裡,僅半個西湖大小的小鎮裡,竟然至今完整地保存著27座公館。這些公館建築群是川西地區傳統民居建築藝術與西方巴洛克藝術完美結合的建築典范,被稱為“川西建築文化精品”,它集中反映了中國近百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變遷,是一批時代感強的歷史文化空間遺存。

  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長周琴,最近給人遞名片,不是一張小卡片,而是第642期《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封面上,有一行醒目的標題:《安仁古鎮:蜀中公館王國》。21頁文字、30張圖片,古鎮的前世今生躍然紙上。“比任何一張名片都管用。”周琴去外地出差,習慣帶上幾本出去,逢友人便發。大家爭相讀,感覺“倍兒有面子”。

  這些公館建築群保留至今,是怎樣繼續保護並加以利用呢?

  據成都文旅集團相關人士介紹,2009年,文旅集團入駐安仁後,安仁確立以“文博立鎮”的發展思路,在文物保護與利用方面,創造性地走出一條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將文物保護與商業利用相結合、將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路子,實現了優先保護,協調發展,持續經營的目的。

  本著“整體保護,系統展現,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按照打造世界級中國博物館小鎮以及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的發展定位,采取積極保護、合理修復和科學合理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建立完善的保護體系,使安仁古鎮保持長久的生命活力,達到長遠承續的目的。

  安仁制訂了2010-2013年的近期保護目標和2014-2020年的遠期保護目標,並明確了保護范圍,對安仁鎮鎮域范圍內57.29平方公裡面積進行了總控,並劃定160.87公頃的紫線范圍進行重點控制,同時根據文物保護等級劃定了面積約為28.35公頃的核心保護范圍。

  如今看來,規劃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保護框架,明確各等級保護范圍及其保護控制要求,強化對林盤、水系等生態環境的保護,形成一套歷史文化展示體系,將歷史保護與旅游產業發展有機結合。

  安仁的努力獲得了一系列肯定。2005年9月,安仁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9月,被中國博物館學會冠名為“中國博物館小鎮”。2011年5月14日,中國文物學會正式授牌安仁為“中國文物保護示范小鎮”。

  點擊2

  五鳳古鎮

  重建古鎮文化

  讓沱江號子響起來

  認識五鳳

  距成都47公裡,是成都周邊地區唯一的山地古鎮。古鎮一面臨江、三面環山,黃水河穿鎮而過,匯入沱江,區內山水相映,景色優美。其始建於五代,清康熙年間開始興盛,清中葉已成為川西著名的水陸碼頭,有“五鳳溪一張帆,要裝成都半城鹽;五鳳溪一搖槳,要裝成都半城糖”的民謠傳世。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五鳳古鎮的開發建設,也是一場文化重建的過程,當地視文化為古鎮的根和靈魂,在文化發掘中做了大量工作。

  2004年,五鳳鎮推出“旅游強鎮”的思路,聘請專家制訂了《金堂縣五鳳鎮古鎮保護規劃》。令人刮目相看的是,為了保護古鎮文化,五鳳還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古鎮文化研究室”,組織一批學者專家文人,潛心研討五鳳古鎮文化。這一大膽舉措,開創全國鄉鎮的先河。

  五鳳還深入發掘了一批非物質文化。為了拯救沱江號子,當地去年曾組織人馬,尋訪老船工,拜谒傳承人,搜集整理出一部分珍貴資料。現在,“沱江號子”已列入縣首批“非物質文化名錄”,評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去年,政府還培訓了一支纖夫隊伍,在碼頭文化節,“五一”勞動節等場合進行了“沱江號子”展演。如今又把“沱江號子”編成了舞台劇。

  “打更”是五鳳古鎮的傳統習俗,五鳳聘請了專門的打更人員,購置了專業的打更器具,編寫了200余段仿古打更詞,每天夜晚,更鼓聲催人進入夢鄉,尤其讓外地游客泛起了淡淡的懷古幽思之情。

  為了不讓豐富多彩的古鎮山歌、栽秧歌、哭嫁歌、招工號子全部失傳,政府還專門組織人員大力搜集文字資料,盡力錄制聲音資料,鼓勵傳人在百姓故事會等場合表演。

  通過10年時間的努力,對核心保護區的改善和整治已見效果,古建築、古街、古井、古樹得到有效保護,對其中瀕危的古建築進行了搶救性的修繕。鎮區內已建成而影響古鎮風貌的建築得到了整治。目前,環境整體風貌與山地古鎮傳統格局基本協調一致,一派樹木蔥茏、綠水悠悠的美好景象已呈現世人眼前。

  在相繼獲得“成都市歷史文化名鎮”、“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後,五鳳鎮今年3月更是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點擊3

  洛帶古鎮

  博客小鎮和藝庫

  搭建客家本土文化平台

  認識洛帶

  洛帶以其濃厚的客家文化,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游客前來感受客家風情、體驗客家民俗。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進駐,中國·博客小鎮、中國·藝庫搭建起客家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平台。今年6月,博客戶外運動天地將陸續呈現,博客小鎮將成為一座全新的休閒、旅游目的地。

  博客小鎮位於成都市東郊17公裡———龍泉驿區境內,與全國首批重點小城鎮、四川省“兩湖一山”旅游重點景區洛帶古鎮無縫對接。

  走進客家文化主題街內,造型獨特、規模宏大的土樓拔地而起,直徑達52米,總高18.8米,是洛帶客家文化的地標性建築。“一鎮藏東方,一院會天下”,是中國·博客小鎮的真實寫照,晉派、徽派、閩南派、川西、海派等各特色建築群落或恢弘雅致,或寧靜祥和。融貫中西,細節精致,令人歎為觀止。博客小鎮已引進很多與古鎮相符合的業態,向游客開放。

  為打造全新休閒旅游目的地,博客小鎮還正在對包含一座親水公園(水龍公園)、兩個營地(房車與帳篷)、三條賽道(自行車、摩托車、越野車)在內的戶外運動場地加速建設。屆時,游客們還能感受到先鋒時尚的越野比賽、休閒輕松的戶外燒烤、汽車影院、壩壩電影、鍋莊篝火晚會等系列活動。

  據了解,博客小鎮投資約30億元,規劃用地1200畝。建成後,將成為集博物館聚落、風情商業街、文化工作室、超五星級藝術酒店及私家森林會館為一體,國內一流的復合型高端文化旅游休閒地。

  今年3月30日,中國·藝庫美街開街儀式盛大舉行。4個小時,千人圍觀,投資客、游客將現場堵得水洩不通,異常火爆。

  洛帶近年出現了大量消費品位較高、購買力強的游客,卻缺乏更多獨具特色的高端消費場所,中國·藝庫應運而生,並占領文化產業集群的“塔尖”。由於與洛帶主街無縫對接,洛帶每年數百萬的客流量,給這裡的藝術產業帶來更大活力。

  張修竹、鄧樂、肖克剛、趙彌、李勇政、羅應龍等諸多藝術大師及藝術機構在此匯聚,中國·藝庫為藝術家們提供了交流聚會的平台,酒店、餐飲、茶樓、咖啡廳,精品藝術展,收藏家、評論家絡繹前來,極大地推動了洛帶地區藝術行業的發展。

  25座天府古鎮

  各有特性

  各具魅力

  天府古鎮

  有哪些?

  龍泉驿區洛帶鎮

  青白江區城廂鎮

  新都區新都鎮

  新都區新繁鎮

  溫江區壽安鎮

  彭州市白鹿鎮

  彭州市新興鎮

  彭州市小魚洞鎮

  邛崃市平樂鎮

  邛崃市臨邛鎮

  邛崃市茶園鎮

  邛崃市火井鎮

  邛崃市大同鎮

  崇州市崇陽鎮

  崇州市懷遠鎮

  崇州市街子鎮

  崇州市元通鎮

  金堂縣五鳳鎮

  金堂縣土橋鎮

  雙流縣黃龍溪鎮

  郫縣唐昌鎮

  大邑縣安仁鎮

  大邑縣新場鎮

  蒲江縣西來鎮

  新津縣永商鎮

  如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古鎮,代表了成都的古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移民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市建委認為,這些文化是天府古鎮得以稱為歷史文化名鎮的主要資本,是迥然有別於其他省市古鎮的顯著標志,也是構建天府古鎮現代旅游文化大廈的基石和古鎮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

  成都商報記者從市建委村鎮處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25個歷史文化名鎮(另外3個歷史文化名村),經過多年的保護開發,如今的古鎮已蔚為大觀,不僅有自己獨特的地域特性,還各具風采魅力。

  據了解,自20世紀90年代,成都開始對歷史文化名鎮進行保護和開發,提出系列保護要求和整治措施,當時已有新繁、城廂、新都、臨邛、崇陽、黃龍溪、安仁等7個鎮被列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其後,其它古鎮也進入保護和開發的序列,打造的一個方針是“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科學管理、協調發展”,大家都會聘請各路專家,對本地古鎮的保護、發展以及旅游開發等作出全面而詳細的規劃。而由於各鎮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傳統上的差異,在規劃和整治的具體內容上,又有所不同。

  從保護的角度來看,對於眾多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均嚴格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以及“修舊如故”的原則。同時,擴大保護范圍,確定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和風貌協調區三大區域。

  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一些古鎮歷史文化街區已經成熟。深入各個古鎮,不僅能看到物質的形態:有形的民居建築、宗祠、書院、寺廟、碼頭、茶樓、酒肆、道路、橋梁以及古樹名木,還能感受到非物質文化的厚重:民間歌謠、民間燈舞、戲曲坐唱、傳統工藝、農事節慶、交易方式等。

  還有一些古鎮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空間。比如安仁古鎮,憑借其良好的文博基礎,目前已從“古鎮文化游”大步跨進文博游,擬在幾年內打造成世界級的博物館小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