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新市志願者熱心古鎮保護 我的家鄉我的家
日期:2016/12/13 20:10:38   編輯:古建築紀錄杭州3月22日電 記者路寬 由國家文物局頒發的一塊紅木框匾,近日掛在了德清新市鎮政府的辦公樓――作為“江南水鄉古鎮”的重要遺產點,新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新市古鎮白牆黛瓦、水路通達,不經意間就看到了靈氣萦繞的千年古剎覺海寺,抑或敲開了清代名畫家沈铨故居的大門。在這裡,你會恍惚是否經歷了時光穿越,而這一切的形成,都與那些為了保護古鎮而自發忙碌的志願者有關。
57歲的韋秀程是當地有名的“古鎮通”,因為從30歲起,他就經常走街串巷,對寺廟井欄、名人故居、碑記石刻進行調查鑒定,就這樣,他將新市古鎮“裝”進了自己的心中。
不少與新市歷史有關的文物得以留存下來,都少不了韋秀程的努力。1986年,他在新市仙潭書院舊址的泥土中發現了一塊大理石,上面刻有晚清著名學者俞樾撰寫的《仙潭書院碑記》;1998年,在距新市27華裡的桐鄉河山鎮發現了16塊與新市有關的石刻,韋秀程聞訊後立刻趕到現場,確認了是明代朝廷頒賜給新市籍官員胡爾慥及其親屬的6道聖旨石碑。之後他每年都要去那裡一趟,唯恐文物被毀掉,直到2008年,這批文物被引回德清。
在幾處歷史景點的修復中,新市鎮政府特意請韋秀程來主持修復工程。最近幾天,韋秀程每天都要去古鎮南匯街看看正在修復的沈铨故居。另外,始建於南宋的劉王廟中,部分灰塑《三國演義》脫落,多虧韋秀程保存的老照片,有了修復依據。他還根據歷史資料還原了江南蠶文化館……
韋秀程只是熱心古鎮保護與修復的志願者之一,在這批志願者的熱心參與下,新市鎮先後完成了覺海寺、仙潭民間藝術館、西河口一條街、文史館、木雕館等景點的建設。
走在新市古鎮,明、清、民國古建築群保存良好,古河道依然暢行,古石橋保持著原貌,有著十分完整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格局,這些都是我們一眼能看到的古鎮保護成果。還有一群保護者從挖掘人文內涵入手,使古鎮保護更為立體和全面,今年88歲的施劍青就是其中一名踐行者。
在2007年我省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中,施劍青一口氣提供了26項,成了一部搶手的“活詞典”。根據記憶,他將新市的各種古老習俗用嚴謹的態度記錄下來,並多次查閱歷史資料做考證。他研究出新市民間流傳甚廣的“捨母湯”是舊時婦女生育後祈福的一種古老習俗。“為什麼叫捨母湯呢,那是因為舊時的醫療條件差,生孩子遇到難產是九死一生。所以捨母湯包含著祈福的意思。”
正是有了這樣一批熱心古鎮保護的“古鎮新文化”志願者,新市古鎮在不斷獲得新的陽光,先後被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