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美術館:從展覽館向博物館轉型
“哇!這裡還有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民國26年的教師聘書及學生成績單!”常常有觀眾在湖北美術館三樓展廳發出這樣的驚歎。該館推出的“百年縱橫——20世紀湖北美術文獻展”固定陳列,在開展幾個月來吸引了很多不同年齡與知識背景的觀眾前往參觀。
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在參觀完展覽後給予了高度評價:“它很好地梳理了20世紀以來湖北美術的發展歷程,形成了20世紀前半葉、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三個歷史時期的有機架構。”令他印象極深的是,“他們征集整理了大量文獻史料,用文獻說話、用事實說話,這樣就使得原來不很清晰的湖北美術的百年發展史變得清晰起來,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觀賞性。”
對於一個建館5年、尚屬年輕的美術館來說,匯集社會專家資源推出固定陳列展,不僅需要決心和勇氣,更反映了其在專業化建設上的導向和思路——由美術展覽館向美術博物館轉型,湖北美術館邁出了重要一步。
梳理“20世紀湖北美術文獻”
湖北美術在近百年來的發展中,有著豐厚的成果,但由於諸多的歷史原因,一直未能得到全面系統的梳理和展示。其中對20世紀湖北美術史的整體梳理與研究,也幾乎處於空白狀態。雖在不同時期舉辦過各種展覽與活動,也出現過一些針對個案與現象的研究,但這些工作對於呈現湖北美術的整體面貌與發展歷程來說並不完整。
目前呈現在公眾面前的“百年縱橫——20世紀湖北美術文獻展”,由“民國時期美術”(1911-1949)、“新中國時期美術”(1949-1978)和“新時期美術”(1979-2000)三部分構成,它從構成重大美術史意義的思潮、現象、事件、人物等出發,一方面從代表性藝術家和代表性作品入手,另一方面,多方收集文獻史料及研究著述,並將相關的歷史文獻、手稿、印刷品、美術出版物等資料與美術創作成果同台呈現,體現了立體的展陳效果。
然而,在一直參與該項目的湖北美術館學術部胡莺看來,這也是一段頗為艱辛的歷程。據她介紹,展覽籌備4年來,湖北美術館先後召開了數次專家會議,對展覽結構、大綱內容及展陳方式等多次論證,征求意見。不僅專設展覽文獻編輯組,利用社會專家資源深入研究、梳理脈絡,而且盡一切努力對重要作品與文獻進行搶救性收藏。
僅文獻編輯部分就用了近3年的時間,不僅在湖北省及武漢市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以及高校圖書館查閱文獻史料,還結合采訪老一輩藝術家和相關專家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資料。以民國時期(1949年以前)為例,從圖書及期刊原刊中就翻拍了近千張圖片;從233卷的期刊與報紙縮微膠卷中,掃描了1300多張膠片;並整理成文字100多萬字。約6萬字的《20世紀湖北美術大事記》,成為征集展品與撰寫展覽大綱的重要基礎與依據。通過購藏、接受捐贈等方式,征集到與展覽相關的原刊400余本,年畫、書樣與畫片50多張,連環畫刊100多本,畫集與著述300余本,民國時期實物20多件。除文獻史料外,以購藏、借展、復制等方式確定近百件參展作品。6萬字大事記,500張文獻圖片,100余件不同時期的代表作……這些數字成為該展覽的重要注解。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微博]看完展覽後激動地說:“我國的美術館中,這一類展覽非常少,尤其是民國時期的美術資料非常珍貴。這段歷史已經離我們很遠了,有很多東西特別模糊了,我們應該怎樣去重視、梳理出清晰的脈絡,我在這個展覽中看到了這種努力,我相信它會對中國美術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陳列展吸引“不懂美術的人”
對於國內的多數美術館來說,展覽一個接著一個、不斷地開展閉展,似乎是一個常態。然而,對於起步較晚的中國美術館事業來說,擺脫這一窘境的重要手段,就是逐步推出藏品的固定陳列。這不僅是美術館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各美術館辦館特色與學術水平的體現。“20世紀湖北美術文獻展”的推出,既有湖北美術館對社會、歷史擔當的責任意識,也體現出推進區域美術發展的文化自覺。
這幾年,湖北美術館以湖北近百年的美術現象及作品作為研究和呈現的切入點,陸續推出了“回顧與展望”系列展覽,分別對湖北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等領域進行了梳理,並有計劃地開展了收藏工作。“作為公共藝術展示與研究的平台,湖北美術館有責任去推進湖北藝術的發展,並使之產生影響。”傅中望說。
作為湖北美術館掌門人,傅中望上任後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學術梳理和展覽陳列上。在他看來,固定陳列展會給湖北人民帶來很多美術教育、美術研究、美術創作以及文化傳承的直觀感受,哪怕是不懂美術的人去看也很容易接受。因此,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是,他自任職以來每天都要看美術館的留言簿,他還喜歡在美術館看來往的觀眾,觀察他們在畫作前的言行表現。
“湖北美術館建館5年來已逐漸走出了一個自己的模式,特別是對地方美術的研究以及文獻資料的整理方面,讓我特別受啟發。我覺得一個美術館不是只做臨時性的展覽,還要對地方美術和每個城市的文化關系、歷史關系做些梳理,讓市民在這裡感到一種家園的親近感,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更深、更全面的認識。” 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說。
服務要以公眾為中心
70多歲的龔乃興在畫作前駐足良久。跨越百年的湖北美術史,以及現場的那些文獻、實物及作品在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眼中有股“懷舊”的味道。“1958年以來的作品最吸引我,令我仿佛又看到了當年的場景。那時,我正年輕。”他說。
而對於從湖北走出去的著名理論家皮道堅來說,意義又不一樣:“尤其是民國時期的文獻收集很廣泛、很細致、很深入,很多材料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對此,評論家孫振華這樣總結:“這個展覽選擇了好的學術角度,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來敘述湖北百年美術發展狀況,因為湖北美術的百年發展見證了國家民族至關重要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對於美術館還是學者,都為他們的美術史撰寫與整理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和框架,並對一個地區的美術史梳理具有啟示意義。”
但是作為一個美術文獻展,如何既保證文獻的嚴謹性,又具有美術的品質,達到感性與理性的高度統一,內容與形式的豐富飽滿?作為一個長期固定陳列,如何充分運用展示手段,營造參觀氣氛、提升展示效果?
策展人員在展陳設計上下了一番功夫,從先期召開專家論證會,到後來從細處著眼,照顧到不同觀眾的需要。比如展線的設計遵循大多數觀眾的觀展習慣;內容的呈現力爭有節奏、有起伏,保證觀展心理的舒暢。此外,為吸引年輕觀眾參與互動,還利用科技手段,在展廳內設置不同形式和規格的多台電子觸屏機。
“作為公共文化場所,美術館要對提高公眾審美品位起到重要作用,就要對老百姓形成持久的感召力,就必須要有長期的固定陳列。”批評家黃河清說。
以公眾為中心的服務意識是美術館推出固定陳列的前提。目前,“20世紀湖北美術文獻展”被列入為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重點課題,這意味著該項目的研究將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其意義,也將由對地域美術的梳理研究,延伸成為構建當代文化藝術的重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