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仙山仙水仙世界 滄桑古老石門高

仙山仙水仙世界 滄桑古老石門高

日期:2016/12/13 22:42:01      編輯:古建築紀錄
    正當盛夏炎炎,蟬鳴吱吱之時,今年8月底,文化部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古城鎮保護發展委員會一行四人應石門高古村的邀請前往考察。一路上,我們在想象著千年古村的神秘色彩。
    當我們來到村口時,寂靜的深山幽谷呈現在我們面前、滿山遍野長滿了青青密林,青幽幽的山上罩著層層灰蒙蒙的薄霧,白雲在山峰中飄來飄去,美麗迷人;腳下是清澈澈的河水和股股山泉在緩緩地流淌著,它們在浸潤著這片古老的大地;縷縷的桃花塢香氣和著山風徐徐吹來,仿佛似絲絲仙氣向我們撲來……古村落的四周由青山環抱著,一泓清泉自村東南高山上潺潺流下,繞村穿過村北桃花塢的一片稻田,再西出山壑發而為橫貫貴池東南境的龍舒河,至古石城(今灌口滄埠)處匯入秋浦河,宛如一幅“仙山仙水仙世界” 的美圖展現在我們眼前。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千年古村落——石門高,位於安徽池州距九華山三公裡處。因村前有二石對峙如門,故稱石門村。
    相傳“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游在此地留下的著名詩句。加之該村歷史上曾有百余人入仁為官,早在1260年前就已聞名天下了。


    公元749年冬,唐朝大詩人李白與青陽縣令韋權輿一道,尋訪隱居於石門高村桃花塢的處士高霁。三人結伴同上九子山,在途中歇息喝酒時,坐眺九子山松雪美景,即興聯句,李白說的第一句就是“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這句詩,從此成了九華山的“定名篇”。

      池州市石門高旅游開發公司董事長柯春芳盛情接待了我們,對我們的到來非常高興。他向我們介紹說,詩仙李白多次來到石門高,改九子山為九華山,並寫有《憶秋浦挑花塢》。相傳,九華山的金地藏曾到過石門村,稱之為“仙山仙水仙世界”,金地藏是由此地上了九華山,人稱九華之根。


    古村距池州城50公裡,地處貴池、青陽、石台、九華山的交界處,通過大約15裡白沙嶺石板古徽道可直通九華山,是歷史上上九華山的要沖之地。石門村因“山為城,石為門”的古老傳說而得名,據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境內山青水美,景色如畫,文化底蘊豐厚,古建築遺址、雕刻、古墓、古徽道極具皖南民俗特色。


    古村落整體風貌保護完整,現有高氏宗祠、桃花塢、八卦墓等古建築約180幢,其中有保護價值的17處,已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2處。此外,石門村境內還有平天河、滴水涯、省級老山自然保護區、古民歌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2012年12月17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決定將池州市貴池區棠溪鎮石門高村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第一批)。


    由於石門村口的天然屏障,村內百姓一千多年來,祖祖輩輩的村民們在這裡過著男耕女織的小農生活。
    在近村口路旁靠左邊的桃花山坡上,有一塊平整如削的方巖,上有“桃花塢”三個字跡。下款十六個茶杯大的字,因千年風雨浸蝕,除“李”字依稀可見外,其余均無法辨識。這是一千多年前唐人留下的古跡。由於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當年的懸崖峭壁已被淤塞的泥沙埋去半截,但“桃花塢”字跡還沒有完全被歷史掩埋。由此,李白與桃花塢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據《貴池縣志》記載“春台巖。高霁所築桃花塢,李白與高霁同游處也……”。
    唐代處士高霁,是李白的詩友,隱居在老山腳下的石門桃花塢,也是石門高氏家族的祖先。
    李白游春台崖:1300多年前,李白來桃花塢游覽,曾在高霁家作客,和高霁一道游覽了石門村後的老山,命老山頂處一矗立的巨巖叫“春台巖”。目前老山上“春台巖”字依稀可辨,它們和石門村這座古石城堡一起頂住了漫長歲月的風化,保存了下來。


    石門高的古石風韻:石門高,以石生韻,以石稱奇。要讀懂石門高這座古老山村,首先要讀懂石門的石。
    石門高四周高山環抱,如同一幅巨大的綠色的蓋頭,覆蓋著這座千年古村的神秘面容。掀開蓋頭,下面是一個古老的石胴體。千年的孕育,讓古色古香如古老城堡的山莊,至今保持著原汁原味。


    我們在考察中,感受著這裡豐富的歷史文化,感受著千年古村落的震撼,感受著時光穿梭到了1000年前……
    走進村北水口的兩座神奇的巨巖構成的“石門”,仿佛走進了陶淵明筆下的桃源仙境。迎接你的是村口一隊盤枝錯節的古楊柳,它們個個伸展著粗蠻的舞姿,定格在永恆的熱烈之中。那絲絲枝葉如同唐朝舞女腰間的飄帶藏有暗香浮動。村口溪流清清的山泉,在古樹的蔭影下把巨石打磨的圓圓溜溜,顯示著龍舒河源頭的古樸風光。


    經過村口桃花山下印有李白游蹤的“桃花塢”,感受著詩仙的厚愛、古村的殷托,我們走近了村口那披著“爬壁虎”的封火牆,封火牆如同青鬃馬的馬鬃,這是一匹從遠古奔來,又向往山外世界的駿馬。它想把古老的山莊馱向世界,讓世人拂去歷史寂寞的塵封。
    邁上村內洋溢著千年風韻的石板道,仿佛踏上了一條悠悠的歷史的隧道,一步步走進千百年前石門高先人生存的空間。


      漫步在石板鋪就的道上,溪流的歌唱時隱時現,水在哪兒?水就在腳下,在石板的下面。路面行人,路下流水。高高低低曲曲折折長滿青苔的石板道連接著家家戶戶,清澈悠悠的山泉水,淙淙不歇,流向四面八方。難怪當年高家一位書生有“故園覓得幽居味,屋上青山屋下泉”之句,世代流傳,讀來令人萌生許多感慨。
    當你來到這片古老的土地,你會感受古老的淳樸民風,你也會目睹數千年文明歷史的背影。
    當你走在青石板路上,你的耳裡會聽著石板下面的溪水,泉聲叮咚,潺潺悠悠,流向八水匯集的龍舒河。還有那山峰上萦繞著的雲氣如同仙境,讓人更加神秘向往…… 
    池州11月26日電 汪志民 羅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