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縣蔭城鎮打造“北方第一古鎮”
日期:2016/12/13 20:03:16   編輯:古建築紀錄◎昔日“日進斗金”今朝名揚三晉
長治7月25日電 記者李建義特約記者宋新民報道 今年以來,長治縣蔭城鎮黨委、政府緊緊抓住新型城鎮化建設戰略機遇,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以打造“中國北方第一古鎮”為目標,高標准規劃,大力度投資,鎮區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生活條件等各方面都得以大幅改善,全鎮干部群眾重拾“萬裡蔭城、日進斗金”的自信和豪氣,以轉型跨越發展和打造“全國幸福百強”為己任,大踏步向經濟重鎮、文化名鎮、民生強鎮邁進。
蔭城鎮歷史輝煌,漢朝即成為上黨冶鐵中心,明清時為全國13個冶鐵所之一,為潞商發源地之一,是全國著名的商業和制造業重鎮。近年來,蔭城鎮黨委、政府根據全縣“四個發展”戰略,把蔭城鎮發展定位於打造“中國北方第一古鎮”和長治縣南部中心城鎮。為此,該鎮委托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對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和總體規劃進行了科學修編,並編制了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和總體城市設計,做到了前瞻性科學規劃。
打造北方第一古鎮,蔭城鎮目前至少具備了“一城一水一區三路”優勢:“一城”為蔭城鎮的地理位置優勢,即處於縣域次中心城鎮位置,並輻射長治市、長治縣、壺關、陵川、高平二市三縣;“一水”為陶清河流經鎮域的水利優勢;“一區”為長治縣新型工業創業園區位於該鎮的經濟發展優勢;“三路”為長陵路、蔭西旅游路、城際快速通道貫通全鎮的交通優勢。利用這些優勢,該鎮把全鎮劃分為小城鎮聚集區、設施農業區、新型工業創業園區、陶清河休閒觀光區、中心社區五個區域,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完善水、電、暖、通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集聚人口創造條件,力爭在“十二五”末,人口規模由目前的2.2萬人達到8萬人左右,提升城鎮化水平,使“山西第一鎮”、“北方第一古鎮”實至名歸。
在新區建設方面,該鎮今年將投資1.4億元進行日處理50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工程、府後街東延工程、中心鎮區水網改造工程、寄宿制小學完善工程、標准化公立幼兒園新建工程等。同時,規劃建設北部新區公共中心,先期建設2萬平方米的傳統風貌商業街和30余棟近20萬平方米的住宅項目,不斷擴大北部新區商業圈。在古鎮保護和開發、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方面,重點先期修復現存明清特色民宅18院,重現明清時期北方民居建築的典范。同時,統籌發展館街、王家大院、琚家大院、琚寨玉皇觀、趙樹理故居和賈桂府、桑梓丈八寺塔、大峪關帝廟等景點,美化陶清河流域生態休閒區,做大荊圪道設施農業和生態觀光農業新興休閒體驗旅游項目。在項目建設和經濟轉型方面,依托新型工業創業園區,以投資10億元的雅瑞地毯和投資6億元的新視界照明項目為龍頭,延伸相關配套產業鏈條,再引進一批高科技、新興工業項目,形成新型工業項目集聚發展、抱團發展的優勢,以產業轉型發展支撐勞動力就業和人口聚集,加速城鎮化進程。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進一步發揮荊圪道潔思養殖龍頭效應,新上35萬頭生豬屠宰項目,新建污水處理系統和大型沼氣項目,康壽園食品實現年內上市,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和單位產出。在長遠發展規劃方面,以中心村改造、撤村並區為重點,沿快速通道和陶清河向南,與中心鎮區形成長約4公裡的蔭城鎮“大城鎮區”發展的黃金地帶。今年先期在李坊、中村、王坊、河南4村進行試點改造,用3至5年實現周圍12個村的撤村並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