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1日的雲南文博會中國國際文化旅游投資洽談會上,關於文旅小鎮、古鎮古村落的專題備受地產商的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古村落”5000個左右,歷史文化村鎮和鄉土建築遺產之多、地域分布之廣,世界罕見。
而這些古村落也成為文化旅游地產中最吸引投資者的“資源”。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國內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古鎮古村多被視為獨立的“部分”。
“主要是針對二線城市以及發展潛力巨大的縣級中的旅游資源的爭搶。這與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巨大引擎不無關系。”某基金會負責古鎮古村項目的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事實上,隨著地產界與旅游業界進入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潮流中,旅游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政府一直頭疼與無奈的問題,那就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以及低效能”為特征的粗放型城鎮化道路。
本報記者梳理近期公開的信息以及此次洽談會上的項目發現,投資10億元的都是小項目。
不可否認旅游和人文因素加入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確實有促進作用,但是否達到理想效果還有待時間檢驗。
“文旅小鎮的開發已經到了急功近利的時期,無論是哪個投資商,看中自然風光的小鎮無非兩點,一是地上,一個是地下。” 另一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如此大環境下,該公司只搬遷了一條街,就花了9個億,而許多矛盾在後續的工作中短時間內都很難消除。
“作為企業,必須要求短期回報。文旅小鎮的開發風險是很大的,第一是政策的變化,二是回報周期長。” 西江苗族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瑛告訴本報記者。
上述兩位負責人均表示,文旅古村落的收益率很低,“雖然目前沒有一個准確的數字,但作為投資者的確非常艱難。原來的地產開發式的商鋪經營已遇瓶頸,整個一條街都是酒吧、賣牛肉的,已開始讓各方感到厭倦與反感。”
這種模式最終還是一個房地產模式,也就是街區開發越好,租金越高,老住戶越少。
“中央政府是希望保護開發好老街區,所以掛保護牌,但地方政府是要收稅的,企業是講回報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就大拆大建,你掛越多,拆騰挪就越多。可以想象,當老住戶一個月的租金達到3萬時,他為何還住在老街區?”上述負責人表示。
本報記者了解到,國外一些文旅小鎮的開發,有的是歸屬到遺產管理總局,或通過發行遺產彩票和基金的方式,使得富人願意將錢投入到基金中,從而合理避稅。
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的政府是鼓勵個人修繕自己的老房子,如此全額抵扣個稅,這也使得有歷史的老房子保存完好。
“但國內沒有好的資金籌措來源,沒有好的配套資質,政府也始終放不開手腳。”知情人士認為。
這樣的模式使得目前國內的一些文旅小鎮成為“空鎮”。
在這種困局下,該如何尋找出路?貴州黃果樹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張目告訴本報記者,首先要給古村落做精准定位,“是依托大的景區,還是依托地產或者城市成熟的配套設施,三種依托有不同的定位。”
而核心問題是解決投資者回報的問題。王瑛認為:“如果將自然資源的品牌做好了,游客量才上得來,同時,將景區內的商業業態做減法,景區外的業態做加法,這樣在不破壞生態資源人文環境的情況下,通過外圍商業業態的配套措施,實現企業投資的回報。”
除此之外,一些景區還是要解決過於依賴門票收入的單一商業模式問題。“現在通過我們的服務把其他資源捆綁起來,依托現金流,給金融部門更大的信心,通過貸款解決我們配套服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