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加快大通古鎮發展 體現文化古鎮特色

加快大通古鎮發展 體現文化古鎮特色

日期:2016/12/13 20:12:42      編輯:古建築紀錄

日前,大通歷史文化街區(瀾溪街)保護工程建築設計方案評議會在郊區舉行。市委副書記、市長侯淅珉參加會議並指出,建築設計方案要在更大范圍內體現銅陵及大通的文化特色,經濟上要有可行性,這樣才能加快大通古鎮開發和發展。

據了解,大通古鎮於1996年被列入省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2006年被確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先後榮獲“中國魅力名鎮”、“中國人居環境示范獎”等榮譽,並被聯合國授予“迪拜人居環境范例獎”。多年來,我市及郊區高度重視大通鎮的保護和發展,重點策劃了“九華湖生態文化旅游區”、“祠堂湖片區(含瀾溪街)旅游開發”等項目,並組織開展了多方面的前期工作。為盡早實施對大通古鎮保護工程,率先啟動南部城區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郊區和南部城區建設管委會向國內對“皖風徽韻”文化研究頗深,對大通地域熟知、有情感的設計團隊發出邀請,征集大通歷史文化街區(瀾溪街)保護工程建築設計方案。

評議會上,上海林·李設計公司設計項目組等三個設計團隊分別介紹了編制的建築設計方案;以省城市規劃協會副理事長范毓灼為組長的專家評議組對三個建設設計方案進行了評議;與會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就進一步完善該方案,以及挖掘大通文化資源、古街開發、統籌布局、防洪措施等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侯淅珉對專家組和方案設計單位表示感謝,對專家提出的意見表示贊同。他指出,銅陵城市的轉型需要對沿江岸線開發,大通歷史文化街區(瀾溪街)保護工程建築設計方案要在特色方面進一步深化,要立足長江第一鎮,體現出湖、河、江及江心洲等;相關單位要對大通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貌進行深入研究,在更大范圍內體現銅陵及大通的文化特色。

侯淅珉強調,大通鎮在歷史上最輝煌時期被稱為“小上海”,建築設計方案要有整體性,要和“兩山一湖”對接,並要考慮與佛教文化、禅文化的銜接;要體現商業文化,定位要留住人,經濟上要有可行性,這樣才能加快大通古鎮開發和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